第217章 熊廷弼:辽东雄狮,乱世中坚守的明将

小主,

四、临危受命

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临危受命,肩负起挽救辽东危局的重任。当他带着尚方宝剑奔赴辽东时,铁岭已经陷落,局势异常严峻。沿途所见的辽东军民向西逃散,熊廷弼立即采取措施,派遣使者劝阻,稳定人心。到达辽阳后,他果断地逮捕了企图携家眷逃离的前知州李尚浩,要求富户将家眷迁回城内,此举有效稳定了民心。

面对辽东军力薄弱,火药稀缺的困境,熊廷弼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处决逃将和贪将,设立祭坛哀悼阵亡将士,亲自前往沈阳部署防御。然而,辽东军队的战斗力令人担忧,沈阳守军在得知北关陷落后,纷纷逃离,熊廷弼审时度势,采纳了“并沈保辽”的策略,集中兵力守卫辽阳,调整了沈阳的防御部署。

在努尔哈赤攻击沈阳时,熊廷弼亲临前线督战,虽然明军在蒲河所遭遇败绩,但最终守住了沈阳城,这场战役虽小,却让熊廷弼看到了士兵勇气的复苏。他在守辽东的一年中,不断催促朝廷增派援军和粮饷,但进展缓慢,这让性急的熊廷弼倍感焦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朝中大臣的不作为,甚至质问是否还有人关心辽东的存亡。

熊廷弼的直言激怒了朝中某些人,尤其是神宗驾崩后,弹劾之声四起。太常寺少卿姚宗文首先发难,指责熊廷弼应对后金骚扰的不当和管理上的失误。随后,明熹宗即位,对熊廷弼的批评和弹劾继续升级,御史顾慥和冯三元接连上疏,列举了熊廷弼的诸多罪状。最终,吏部尚书周嘉谟等官员决定罢免熊廷弼,他于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十七日与新任经略袁应泰交接,离开了辽东。

熊廷弼的离任并非终点,朝廷还派朱童蒙去辽东查勘其任期内的过失。朱童蒙的报告对熊廷弼的评价较为正面,认为他在辽东的功绩远大于过失,肯定了他保全辽东数万生灵的贡献。熹宗据此下旨,嘉奖熊廷弼“力保危城,功不可泯”,并决定适时起用。然而,熊廷弼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变,他的政治生涯依旧充满波折,最终因朝廷的党争而陷入不幸的结局。

五、再任经略

天启元年,辽东局势再度恶化,辽阳、沈阳相继沦陷,袁应泰等官员殉国,辽东形势一片混乱。阁臣刘一燝将此归咎于先前罢免熊廷弼的决定,呼吁朝廷重新起用这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面对辽东的危急,熹宗克服了朝中反对声音,决定再次任命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随后提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等处军务。熹宗对熊廷弼寄予厚望,不仅给予他极大的权力,还赐予他尚方剑,允许他先斩后奏,显示了对他的极大信任和支持。

然而,熊廷弼的第二次经略辽东,并非一帆风顺。他与辽东巡抚王化贞之间的分歧,成为了辽东战略规划的最大障碍。王化贞主张主动出击,布防于辽河岸边,而熊廷弼则认为辽河防线脆弱,主张采取稳守广宁的战略,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两人在战略上的分歧,加上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的偏袒,使得辽东的军事决策陷入了僵局。

熊廷弼的策略主张谨慎,强调巩固现有防线,避免不必要的冒险,而王化贞则更倾向于主动进攻,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经抚之争”的白热化。在广宁之战前夕,王化贞自信满满,扬言只需六万军即可荡平后金,而熊廷弼则对这种乐观态度持保留意见。当努尔哈赤率军渡过辽河,进攻广宁时,熊廷弼虽尽力部署,但因内奸作祟,广宁迅速失守,王化贞逃遁,辽西防线崩溃。

在广宁之战中,熊廷弼听从监军道邢慎言的建议,率兵应援广宁,但因形势不利,最终选择撤退至山海关,保护了大批军民的安全。努尔哈赤占领广宁后,并未乘胜追击,避免了辽西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熊廷弼的第二次辽东经略,虽然未能挽回辽东的颓势,但他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冷静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金的扩张,保护了大量军民的生命安全。

六、下狱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