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清初名将阿济格:英勇背后的悲剧命运

一、早年经历

阿济格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这个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是“小”,寓意着他初临人世时的稚嫩与微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济格成长为一个体格魁梧的青年,“身长丈余,腰腹甚大”,这样的体型在当时颇为罕见。自幼便深受其父努尔哈赤的喜爱,这种宠爱甚至达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当皇太极的元妃钮祜禄氏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而引起不满时,努尔哈赤竟下令将其儿媳休离。

阿济格的军事生涯始于天命六年(1621年),这一年他奉命前往迎接蒙古宰赛的赎身质子,此举显示了努尔哈赤对于这位年轻王子的信任与重视。两年后,在天命八年(1623年),阿济格参与了对复州的一次行动,该行动旨在镇压由刘兴祚暗中策划的一场起事。在这次事件中,阿济格及其军队执行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将复州的男性居民全部屠杀,以此作为对叛乱的回应。

天命十年(1625年),阿济格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跟随三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一直追击到农安塔地区,迫使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逃遁。次年,也就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济格先是与台吉硕托一同讨伐喀尔喀巴林部,接着又随同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在这两场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扎鲁特部的战斗中,阿济格活捉了巴克父子三人及拉什希布岱青、多尔济桑阿尔斋等十四位贝勒,并斩杀了鄂尔寨图贝勒。这些胜利为他赢得了贝勒的封号。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阿济格是“四小贝勒”之一,与弟弟多尔衮共同被分给了正黄旗,并担任旗主。然而,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位,为了削弱阿济格的影响,通过改变旗帜颜色的方式来调整阿济格的地位。皇太极将阿济格所统领的正黄旗改为镶白旗,阿济格随之成为镶白旗的旗主,尽管旗帜的颜色改变了,但阿济格仍然保持着对原属正黄旗的牛录(满洲军事单位)的领导权。

二、屡立战功

阿济格在天聪年间屡立战功,为清朝早期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他偕同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连克五座城市。五月,他又跟随皇太极讨伐明朝,偕同莽古尔泰守卫塔山的粮运线,成功击败了明朝的两万军队。当军队会师于锦州,逼近宁远时,阿济格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面对明军一千多人的营地,阿济格指挥部队一举将其全歼。在明军总兵满桂出城列阵的情况下,皇太极欲发起进攻,但其他贝勒认为距离城墙太近而劝阻,唯有阿济格坚信可以取得胜利。在皇太极的监督下,阿济格迅速攻击明朝骑兵直至城下,其他贝勒见状,不顾未穿铠甲的情况冲上前去,最终大败明军。

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因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而被削去固山贝勒(旗主)之职,由多尔衮接替镶白旗主的位置。但这并未阻止他在战场上继续立功。天聪三年(1629年)八月,阿济格偕同贝勒济尔哈朗攻打锦州、宁远等地,焚烧明朝积粮,并俘虏了三千明军。十月,阿济格同贝勒阿巴泰率左翼四旗和蒙古军队夜袭龙井关,攻破水关进入,并在汉儿庄击败明军援军。随后,他们攻克洪山口,进军至遵化,攻击并斩杀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当明军前来救援时,阿济格与莽古尔泰等追逐明军至壕堑附近,即使战马受伤也未曾退却。在后续的战斗中,阿济格的战马再次受伤而死,但他依然坚持战斗。

天聪四年(1630年),阿济格再次跟随大军伐明。他奉命与德格类、岳托率领两万人由义州逼近广宁,并与大军会师于大凌河。在夜围锦州时,面对明军六千人的偷袭,阿济格严阵以待,待雾散时发动反击,俘获一名明游击和二百多匹马。皇太极为此亲自慰劳阿济格,并授予他围城的策略。当明军增援时,阿济格奋勇迎击,击退明军,斩杀明副将一人。在随后的大凌河之战中,阿济格指挥下的部队截杀明军大半,并向北驱逐明军达四十里。

天聪六年(1632年),阿济格跟随大军讨伐察哈尔部,迫使林丹汗逃亡。随后,皇太极转移军队攻打明朝,命令阿济格统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缴获明朝张家口储藏的犒边财物。

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阿济格参与修筑通远堡,并带兵驻守。五月,他与济尔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将孔有德,并抵抗明东江总兵黄龙和朝鲜军队。六月,当皇太极询问大臣们应该优先攻打哪里时,阿济格建议先攻打明朝,于是他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关,但被皇太极指责没有深入进军。阿济格解释说他原本打算让马匹休息并积蓄粮食,但其他贝勒不同意。皇太极则表示,如果阿济格坚持不走,其他贝勒不会抛下他独自离去。

天聪八年(1634年),阿济格继续跟随大军讨伐明朝,与多尔衮、多铎一起入龙门口,攻克保安州、灵丘,继续为清朝的扩张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