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随时掌握光绪帝的情况,慈禧甚至要求将光绪帝的书房移至颐和园附近,并规定光绪帝每天都要到颐和园向她请安汇报工作。这种安排实际上是对光绪帝亲政权的一种限制,使得他在处理政务时不得不考虑慈禧的意见。
尽管如此,随着光绪帝逐渐成熟,他开始尝试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改革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上。慈禧虽然试图继续控制光绪帝,但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寻求自主,这种努力与慈禧的保守立场产生了冲突。
四、拒和主战
光绪十六年(1890年),随着驻美公使张荫桓的归来,光绪帝对西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状况,特别是读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之后,萌发了改革的念头。与此同时,光绪帝对日本明治维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取了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试图从中汲取改革的经验。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光绪二十年(1894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增兵朝鲜,并蓄意挑起中日战争。面对日本的挑衅,光绪帝及支持他的帝党成员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认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积极筹备抗战,并多次下诏令李鸿章等大臣做好战斗准备,反对李鸿章请求列强调停的做法。
同年六月,光绪帝下令翁同龢和礼部尚书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宜,共同商讨对策。会上,翁、李二人提出了备战御敌的建议,并得到了认可。然而,日本方面早已做好了战争准备,并在六月二十三日突然袭击了“高升”号轮船,引发了丰岛海战,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朝野上下呼吁抗击的声音越来越高涨,光绪帝也决定对日宣战。
然而,尽管光绪帝多次下令加强军事部署,但由于种种原因,前线作战并不顺利。中国军队在牙山、平壤等地接连失利,尤其是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使得清廷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清廷最终接受了战败的事实。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日本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由于条约内容苛刻,光绪帝表示无法接受,但最终在慈禧太后的压力下,被迫签字批准了条约。条约的签署不仅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
条约签订后不久,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发起了着名的“公车上书”,呼吁拒和、迁都、变法。这份上书最终送到了光绪帝手中,引起了他对变法自强的强烈共鸣。光绪帝命令将上书内容抄录副本,并分发给有关人员和部门讨论,这表明他有意推动改革,以求雪耻自强。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尽管光绪帝支持变法,但在保守势力的强大阻挠下,真正的改革并未能够全面展开。尽管如此,“公车上书”和随后成立的“强学会”依然为中国未来的改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五、求变图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光绪帝求变图强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挽救清朝的颓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的建设权,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力。这一年,光绪帝的母亲醇王福晋叶赫那拉氏去世,这对光绪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此期间,维新派的主张逐渐引起了光绪帝的关注,特别是康有为的思想对光绪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翁同龢等人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们不仅向光绪帝介绍了康有为的才能,还经常讲述世界各国的情况和西方先进的理念,使光绪帝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变法的决心。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契机,强占了胶州湾,这一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光绪帝更加坚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得到了光绪帝的认可。年初,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随后,他向光绪帝提交了第六份奏折,提出了下诏定国是的要求,并强调中国应当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光绪帝读了这份奏折后,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同年三月,康有为等人成立了保国会,这一举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却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四月,光绪帝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派遣宗室王公出国考察,选拔人才参与新政。五月,颁布了“定国是诏”,正式开启百日维新。这一时期,光绪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京师大学堂、改革军队训练方法、改变科举考试内容等。他还提拔了一批维新人士参与新政,如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许多 顽 固 大臣利用慈禧太后的影响力,公然违抗光绪帝的命令,导致许多新政诏令形同虚设。
六、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终结。这场政变是由慈禧太后主导,旨在清除光绪帝身边的维新派人士,恢复其对清廷的绝对控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改革措施,史称“百日维新”。然而,这些改革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尤其是慈禧太后,她对光绪帝的变法持强烈的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