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明闻言,微微一笑,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对香港的银行业了如指掌,开始娓娓道来.“钟先生,香港银行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在近几十年间,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这为香港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第二次,则是在最近七八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内地,金融、航运、贸易等高增值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这两次经济转型都对资金产生了长时间的巨大需求,从而为香港银行业的繁荣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机遇。”
“大家都形容香港银行业的繁荣景象为‘银行多过米铺’。”黄忠明幽默地补充道,试图让钟跃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香港银行业的繁盛。
钟跃民闻言,点了点头,笑道.“这个我知道,走在这条街上,不到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家银行,确实是多如牛毛。”
黄忠明继续深入剖析香港银行业的历史与发展.“1978年,港府放宽了银行执照的限制,这一政策变动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香港金融市场,使得大量外资银行纷纷涌入香港开业。这些外资银行中,不乏东南亚华人的侨资银行,它们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到了1982年,港府又撤消了外币存款利息税,这一举措更是让大量国际资金如潮水般重新流回香港,进一步推动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
黄忠明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是在回忆那段光辉岁月.“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随着香港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许多本土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被外资或内资大行收购或兼并,甚至有的正处于垂死边缘。”
钟跃民闻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黄忠明的观点。他对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确实如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先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六十年代,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项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来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资金。”
黄忠明见钟跃民对香港银行业的历史和发展有一定了解,便进一步深入话题.“钟先生,您提到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确实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银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银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的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和业务创新。一方面,它们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
“当然,这些努力并非一蹴而就。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银行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它们或是因为风险管理不善、或是因为业务单一、或是因为缺乏创新能力而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银行的规模都不小吧?”
钟跃民对于银行的规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没有几百亿的资产,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开银行的。然而,黄忠明却用一段历史事实给他上了一课。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大陆谈判期间,香港华资恒隆银行遭遇了挤兑事件。到了1983年,恒隆银行最终被政府接管,港府从外汇基金中注入了17亿港元资金,才成功拯救了恒隆,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黄忠明语气沉重地说道.“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传媒的渲染,香港的信心危机愈发加重,走资潮汹涌澎湃。1983年初,‘港元危机’爆发,市面谣言四起,传闻将会以人民币取代港元,港币汇率暴跌,人们纷纷抛售港币。在这场危机中,有7家接受存款的公司倒闭,就连财大气粗的新鸿基银行也告急。”
钟跃民闻言,不禁唏嘘不已.“那后来呢?”
“到了现在,香港注册的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家华资银行中,有的已经易帜,有的接受了外资大银行的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还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所拥有,其作风一贯稳健。然而,在华资银行纷纷落马的背景下,永隆银行也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其存贷比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虽然这样做降低了风险,但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就这一点而言,注定永隆银行难以成为业界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