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千斤闸门

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1489 字 4个月前

杨林为了加强对叆阳的防御和控制,他将西城的南门彻底堵死。只留下东城的南门和西城的西门与外界相通。

因为西城居民少,多是畜棚、仓廪等物资囤积处,杨林规定除了马市时开门交易外,其他时间一律不对外开放。所以全城百姓出入城都走东城的南门。

为了防止拥堵,南门外的道路特意进行了拓宽,并派官兵在此指挥百姓通行。同时门外交错摆放了许多鹿砦和据马,人在进出时只能缓行。

路两边有官兵、侦缉队和还乡团的人共同值守,对往来的百姓和商贾进行盘查。

与其他城堡不同,杨林没有在城门设卡收取出入城的税钱,相反还严令手下任何人不得巧立名目盘剥百姓。仅此一点,就吸引了不少商贾前来贸易。

离城门不远的地方,官兵搭了个帐篷方便休息和轮换。帐篷前面放了一张木桌和几条板凳,上面有笔墨砚台和纸张。有儒生模样的人在这里对入城人员进行身份登记。

这些儒生都是叆阳本地的学子,是义务来干这差事的。但杨林岂是小气之人,给他们每人每日三餐和三十文钱的补助,外加一件由泰昌号新近“设计”制作的“棉大衣”。没办法,谁让这个时代会写字的人不多呢。

要是靠张魁武他们那些粗通文字的大头兵来干这事,说不上城门会堵成什么样子。再说了,这些儒生对备御大人给的“补助”相当满意,而且身上穿的“棉大衣”也归自己所有。仅此一点,就为家里省下不少铜钱。

在登记处的旁边放着一只大铁炉子,这是给官兵等值守人员烧水和取暖用的。里面填的是值钱的石炭,也就是后世说的煤。烧起来温度那个高,炉脖、炉身都烧的通红通红的,离的几步之外都烤得慌。

顺子和石墩儿把熊廷弼等人带到木桌前进行登记。然后又去找当值的什长,按规定收缴他们的兵器,并备案留存。以便离开时归还他们。同时又到带班的队官那里办理“临时通行证”。

最后等一切办完后,俩人才与熊廷弼等人辞别,由另一名官兵负责将他们带往城中的客栈。

临时通行证材质是一张硬纸片,用于外来叆阳的人员在城内使用。上面标明了持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和籍贯等,以及来本地的目的和居住地。为了防伪,上面有官府的官印、钢印和持有人的指纹印记。

它的有效时间一般是三天,活动区域仅限于城中的居民区和马市。到期后持有人要到备御公署和巡检司办理续签,并接受一些询问。如果要长期居住,则要到备御公署办理“暂住证”,并登记备案。

这种通行证签发制度看似简单,但在叆阳这种边境城池可以有效控制外来人员,对甄别敌方细作有很大的作用。可将潜在的危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虽然麻烦一些,但是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