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增得了战马,不敢停留,
继续沿着河岸向东奔走。
又奔出了十几里,
隐隐约约,
看到河岸边有微光晃动,
格增一马当先跑过去观瞧,
原来是郭默的弟弟郭芝,
不满兄长见利忘义,
私自找了几百条小船,
要来接应孟津大营,
结果船多人少,
就搁浅在了岸边。
格增这些人下马去把船推进河里,
人也都上了船,
一路上给郭芝讲了孟津的战事,
郭芝越听越臊,
恨不得有个地缝自己钻了进去。
众人都在感慨幸亏耿稚将军舍生忘死,
才救了大家一条命时,
前面的船只就从河里把耿稚捞了起来,
一顿抢救之后,
总算把耿稚从阎王爷那里拉了回来,
众人欢喜万分,
划船的手更卖力了,
天明的时候,
这两千多人,
就到了成皋,
和李矩会合。
等刘雅这些人再攻到成皋的时候,
祖逖借口清剿山匪,
也追到了成皋关。
南边的梁州刺史周访,
也出南阳,过梁县,
威胁洛阳。
中山王刘曜看准时机进兵洛阳,
甚至连本来和范隆谈好了契约的郭默,
也再度翻脸,
不断派出部队袭劫刘粲的粮道。
进无可攻、退无可守。
在众人的商议下,
刘粲只好下令班师回朝。
孟津之战的落幕,
刘渊建立起来的汉国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退守到成皋关的李矩,
反倒是担心起来增援的祖逖,
“士稚兄,
你这么做,
兄弟自然是感激不尽,
只是,
恐怕建康那些大老爷们会不高兴,
说不定会找人来取代你。”
祖逖点了点头,
说道,
“你说的没错,
建康早就传出风来,
说陛下有意让戴若思来做豫州刺史,
以制衡大将军王敦。”
李矩更是觉得为难,
说道,
“既然你都知道了,
还要授人以柄?”
祖逖叹了口气,
说道,
“世人只知道我锐意北伐,
可谁知道最苦最难的是你李世回?
我若再不来救你,
那还有天理嘛?
不就是一个豫州刺史,
他们想要就让他们拿去。”
李矩皱了皱眉头,
说道,
“士稚兄何不走一走王家公子的门路,
我听说你和那几位王家公子交情不错。”
祖逖点了点头,
说道,
“该做的我两个月前就都做了,
最后的输赢,
只能交给天意了。”
时间倒推两个月,
太兴元年,那时候还叫建武二年,
祖逖秘密离开豫州,
乔装打扮悄悄的来到了乌衣巷,
叩开了王家的后门,
见到了王悦、王羲之两兄弟。
见面时,
两兄弟正在商量着怎么把刁协在尚书台的事情大做文章。(见第三卷第84章)
祖逖的突然来访,
把兄弟俩吓了一跳。
王羲之首先说道,
“祖刺史,
你这身行头,
不说的话,
还以为是叫花子登门了。”
祖逖看了看自己这个倒霉模样,
摊开双手说道,
“这也是没办法,
朝廷查得严,
我也怕丢了脑袋。”
王悦摆了摆手,
问道,
“祖刺史这次来建康,
是为了什么事情,
不妨直说。”
祖逖压了一口水下肚,
说道,
“长豫、逸少,
我也就不打官腔了,
我听说朝廷打算把我和戴若思换一下?
我来当这个中护军,
他去当豫州刺史?”
王悦点了点头,
说道,
“有这个事,
朝廷感念你劳苦功高,
想换你回来休息休息。”
祖逖哼了一声,
说道,
“怕是大王在王家吃了亏,
徐州的兵力也落到了王家手中,
才来找我都麻烦吧?”
王悦笑了笑,
说道,
“也不是没有可能,
谁让祖刺史和我们王家也纠缠不清哪?”
祖逖见王悦死活不接招,
干脆再挑明了说道,
“要是换上了戴若思,
我看也别北伐了,
改成合围江州算了。”
王悦还是不接招,
说道,
“也不是不行,
反正我现在连乌衣巷也离不开,
江州、豫州,还是冀州,
对我都没有什么分别。”
祖逖见对方怎么也不入局,
改了方向,
攻略起王羲之来,
说道,
小主,
“逸少,你到中原的时候,
我可是尽了地主之谊,
现在,
你可不能丢下我不管。”
王羲之也笑了笑,
说道,
“管,
怎么能不管哪,
你在建康的吃穿用度,
都包在我身上,
明天太子要举办个中第郎官的酒会,
我到时候再去赢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