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罗泽南的“湘勇”和江忠源的“楚勇”为基础,抽调各县练勇,成立“大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势力愈发壮大,曾国藩深感局势严峻,将所办团练的丁勇招募为官勇,模仿戚家军的编制编练新军,“湘军”由此正式形成。随后,他又敏锐地意识到水师的重要性,在衡州委任彭玉麟、杨载福招募水勇,组建湘军水师。
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练成的水陆兵勇各十营共五千人出征。然而,初战便遭遇接连失利,在岳州、靖港等地屡战屡败。曾国藩愤懑不已,甚至投水自杀,幸被救起。但他性格坚韧,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并未被挫折打倒。
回到长沙后,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军队,确立了“早起早食,严厉营规”等严格的要求,以此来提升湘军的战斗力。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湘军再度出击。在城陵矶水战中,虽水师失利,但陆军取得了胜利。湘军攻毁太平军花园大营,成功占领武昌。咸丰皇帝起初任命他为湖北巡抚,但后来因军机处进言,收回成命,改为赏赐兵部侍郎衔,令其继续东下攻打江西、安徽的太平军。
占领武昌后,湘军在田家镇与太平军交战,夺占要隘。但在进攻九江时,遭到石达开、罗大纲率军的顽强阻击,连日攻城未奏效,湘军陆师被分为两支,遭遇湖口惨败。尽管战事艰难,但曾国藩始终坚守信念,不断调整战略战术,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努力。
1865年,曾国藩奉命前往山东地区围剿捻军。然而,到任一年之中,剿捻却未见成效。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对手,曾国藩并未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担起失败的后果,于次年返回南京原任。
1868年,曾国藩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在查办“天津教案”期间,他主张向法国求和,严查“凶犯”。这一做法虽然是出于维护国家大局的考虑,但却遭到了天津人民的指责。曾国藩顶着巨大的压力和舆论的谴责,坚守自己的判断,展现出了他沉稳冷静、敢于担当的性格特点。1870年11月,他又回到两江总督任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藩一生秉持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在那个贪腐成风的时代,他宛如一股清流。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极度简朴,不追求奢华享受。他的居所简陋,饮食清淡,日常穿着也极为朴素。
在处理政务时,他坚决抵制贪污受贿,对下属也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确保官场风气清正。他为官多年,却没有为自己积累多少财富。在他去世后,家中竟没有多少积蓄,其清廉之名令人敬佩。这种廉洁的品质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罕见,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者应有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担当。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成就斐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独具匠心。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榜样。他教导子女要勤奋读书,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写给子女的家书充满了关爱和教诲,内容涵盖了做人、做事、读书、修身等各个方面。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子女们大多成才,成为了有品德、有才华的人。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清政府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正”。曾国藩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临终之际,曾国藩不忘对子女们细细叮嘱,他要求将自己的棺椁运回湖南家乡安葬。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曾国藩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决定——走水路而非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