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咸阳陵邑、袁氏女郎

雍凉风云 黄油之手 1656 字 3个月前

而且长陵的陪葬墓,也是西汉帝陵中数量最多的,唐末诗人唐彦谦在其诗作《长陵》中形容“长安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只可惜,早在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之时,在屠城之余,也将长陵发掘一空。

西汉诸帝的陵墓,除了霸、杜二陵,包括长陵在内的另外九处帝陵,都位于泾、渭二水之间呈锐角状的咸阳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茂陵。

即便三辅是前秦统治核心区域,可接到长安的军令,前出侦查的斥候都披了甲,吕隆穿了一领轻便的半臂环锁铠,胸腹外又加了一件硬皮护胸,头上没有戴金属材质的兜鍪,只是顶带护颊的皮质弁卒帽,以束带系于颌下。

斥候的主要任务是哨探军情,几乎不会正面作战,所着铠甲偏向轻便不影响活动,并加强对冷箭的防护,实在正常不过。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铠甲,还有背心式的两裆铠,以及甲片抛光的明光铠,但三国至南北朝初期,使用最普遍的还是筒袖铠,因为加强了上臂与腋下两处要害的保护。

而环锁铠,也称锁子甲,早在东汉年间就由胡商自丝绸之路携来,曹植曾在《先帝赐臣铠表》中提及,“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

吕光攻打龟兹国时,遭遇来援的西域诸国联军,史载“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显然联军士兵大多配备了环锁铠,甲士数量的增加,以及战术的变化,都让远征的前秦士兵极不适应。

吕隆的这件环锁铠,由担任冶监丞的叔父吕德,委托冶监工匠量身制作,质地远胜普通铁料。(本段起,改吕德世为吕德,表字世圭。)

西汉楚王陵武库中出土的兵器表明,在当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炒钢技术,之后此技术随着汉军征伐经姑臧传入西域,王朝末年曾因战乱而一度失传,又经凉州回传至中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苻坚即位后,在甘露四年,集中匠人五千多家于长安冶监,按制式打造甲械,刀剑以期间进献的宝刀神术为定式,其实就是用炒钢技术大量打造环首刀,以减少百炼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再往后,东汉末、西晋末就已有记载的灌钢法,在南北朝时开始普及,直到二十世纪初,仍在川蜀流行。

泾、渭二水流经咸阳原,渭水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周、秦时,就已经开始利用其航运功能。周襄王五年,晋国大旱,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借粮,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建议,自雍都运粮至绛城,由渭水入黄河再入汾水,粮船连绵不绝,因水路艰险,难度不亚于一场恶战,史称“秦晋泛舟之役”。

而九座西汉帝陵的陵邑,即便经历了许多战乱,仍是维持有一定人口的聚落,并形成了依托山丘而建的城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