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新篇章

"这个要好好学习。"朱雄英说,"农民组织起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让大家都能受益。"

农民组织的话题引发了更多思考。正当朱雄英考虑如何推广这一制度时,江南传来新的消息。

"殿下,喜事!"黄珀快步走来,"那些农民合作社办得很好,现在都开始自己搞创新了。"

"说说看。"朱雄英来了兴趣。

"比如松江府的稻农合作社,他们改良了水稻品种,产量提高了不少。苏州的丝农合作社,发明了新的养蚕方法,蚕丝质量特别好。最特别的是......"

"是什么?"

"最特别的是杭州的茶农合作社。他们不仅改进了制茶工艺,还开始研究销售之道。现在杭州的茶叶远销西域,连天竺的商人都来收购。"

朱雄英点头:"这就对了。农民组织起来不光是为了生产,更要学会经营。"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沐英将军来信了!"

原来沐英在吕宋发现,当地的农民有个好办法。他们按照作物种类组织起来,每个组织专门研究一种作物,久而久之就成了专家。

"这个办法不错。"朱雄英说,"我们也可以这样,让农民专业化。种水稻的研究水稻,种棉花的研究棉花,各有专攻。"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传召又到了:"速去奉天殿!"

老爷子正在看一份特别的奏报。原来全国各地的农学堂都办得很好,学生们不仅学了知识,还创造了不少新方法。

"你看看这个。"朱元璋指着奏报说,"南京农学堂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新的育种方法,比古法更快更好。北方农学堂的学生改良了耕作工具,特别适合旱地。这些都是真本事。"

朱雄英深有感触:"是啊。这说明我们的改革方向对了。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

正说着,西域又传来消息。朱棣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法时,创造了一种"田间学校"。就是直接在农田里上课,边干边学。

"这个好!"朱雄英说,"比在屋里听讲有用多了。让农学堂也这样办,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分工过细的现象。有的农民只专注某一环节,反而失去了整体观念。

"这个要注意。"朱雄英说,"专业化是好事,但不能太过。农民还是要懂得整个生产过程,这样才能应对变化。"

就在这时,东瀛传来新发现。朱允熥说他们在培养农业人才时,采用了"师徒制"。老农带新人,不仅教技术,还教经验。

"这是老办法了。"朱元璋说,"但很管用。让有经验的农民带新人,总比光听讲有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雄英补充道:"而且可以把老农的经验都记录下来,编成教材。这样好经验就能传下去。"

正说着,户部送来一个新情况。他们在调查中发现,那些组织起来的农民,收入普遍比单干的高。而且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这很正常。"朱雄英说,"抱团的力量大。不仅能互相帮助,还能共同进步。"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随着农民组织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有的是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有的是与外部势力的冲突,还有的是管理上的难题。

"这些都是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朱雄英说,"关键是要建立规则,理顺关系。第一,内部分配要公平,要有章程可循。第二,对外交往要规范,不能被人钻空子。第三,管理要民主,要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

就在这时,工部送来好消息。他们根据农民的建议,研制出了一批新农具。这些农具不仅效率高,价格还很实惠。

"这才是为民造福。"朱元璋说,"农具要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

朱雄英趁机提议:"不如在各地建立农具展示中心,让农民能看到新农具,还能试用。"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又有新发现。他们发现农民在使用新农具时,往往会根据当地情况做些改良。这些改良虽然简单,却很实用。

"这就是活学活用。"朱雄英说,"要鼓励这种创新。让农民不仅会用,还会改进。"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一些地方出现了攀比现象。大家都追求新技术,有时候反而忽视了基本功。

"这可不对。"朱元璋说,"农业要讲究根本。新法子再好,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的经验。"

"是。"朱雄英说,"所以我们要强调:第一,新技术要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不能完全抛弃老经验。第二,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技术,不能盲目追新。第三,基本功必须扎实,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正说着,西域又传来消息。朱棣说他们在推广新技术时,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传统农法。很多新技术都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的,效果反而更好。

"四叔做得对。"朱雄英说,"这才是正道。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关键是要合适。"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趋势引起了注意。各地的农民开始自发组织技术交流会,互相分享经验。这种交流不分地域,不分身份,完全以技术为导向。

"这是好事。"朱雄英说,"要支持这种交流。让农民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朱元璋点头:"对,农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创造出更多好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