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

朱雄英认真点头:"孙儿明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外来文明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同化。"

就在这时,礼部送来了科举改革的详细方案。除了增加实务考试,还特别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很好。"朱元璋看完说,"既改革创新,又不忘本源。这才是治国之道。"

夜已深沉,但朱雄英仍在殿中思考。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壮阔的画卷:西有丝路重开,南有海贸兴盛,东有银矿富庶。这盛世景象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月色如水,春和宫的檐角在夜风中投下婆娑的影子。朱雄英独坐庭院,听着远处传来的更声,思绪随着烛影摇曳。案几上摊开的是各地送来的奏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这个时代的蓬勃生机。

"殿下还未就寝?"姚广孝的声音轻轻传来,带着一丝关切。

朱雄英抬头,月光映照下,这位谋臣的面容显得格外清癯:"道衍,你看这些奏章,可有什么感触?"

姚广孝凑近烛光,仔细端详:"四方皆有喜讯。西域商路重开,南洋贸易兴盛,东瀛银矿富庶。这是千载难逢的盛世气象。"

"正是。"朱雄英指着一份特别的奏章,"你看这个。吐鲁番的使者请求在当地设立文教机构,说是当地子弟渴望学习我大明文化。"

烛光映照下,姚广孝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开化。四叔在西域,不仅平定叛乱,更播撒了文明的种子。"

正说话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黄珀捧着一封火漆犹带余温的信件疾步而入:"殿下,沐英将军的密信!"

朱雄英展开信笔,烛光下文字仿佛跃动:"天竺国王已正式请和,愿意开放所有港口,与我大明通商。不过......"

"不过什么?"姚广孝追问。

"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朱雄英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思索,"他们希望派遣学者来大明学习。不仅要学商贾之道,更想了解我们的文明。"

夜风拂过庭院,带来一阵桂花的清香。朱雄英站起身,在月光下踱步:"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什么事?"

"科举改革。"朱雄英的声音坚定起来,"既然四方都在向我们学习,我们的选才之道也该与时俱进。不能只守着老路,要开创新的局面。"

姚广孝若有所思:"殿下的意思是......"

"我想在科举中增设新科。"朱雄英说,"除了经义词赋,还要考察天文地理、机械算学,甚至各国语言。让我大明的人才,既通古今,又知中外。"

正说着,一阵钟声悠悠传来。朱元璋派人来传唤,要他立即去奉天殿。

月色下的奉天殿显得格外庄严。朱元璋正在看一份特别的奏章,是东瀛传来的。

"雄英,"老爷子开门见山,"允熥在东瀛办了一件新事。"

"什么事?"

"他在当地设立了明学堂,教授我们的文字礼仪。现在不光是东瀛人,连琉球的子弟也慕名而来。"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欣慰,"这小子倒是有点眼光,知道文教才是长治之道。"

朱雄英心中一动:"皇爷,孙儿也正想跟您说科举改革的事。"

"说说看。"

"现在四方都在学习我们的文明,我们也该借此机会,吸收外面的智慧。"朱雄英说,"孙儿想在科举中增设新科,让学子们既通经史,又懂天下事。"

朱元璋沉思片刻:"这个想法不错。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文明要交流,但不能丢了根本。"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我大明立国之本在于什么,你得心里有数。"

朱雄英郑重点头:"孙儿明白。我们可以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但要以我们的传统为主。让天下文明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同化。"

正说话间,西域又传来捷报。朱棣报告说,龟兹的工匠创造了一种新的机械,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技艺,效果出奇的好。

"你看,"朱元璋说,"这就是文明交流的好处。各方智慧汇聚,才能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