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凌的请求并未得到朝廷的回应。无奈之下,王凌派遣部将杨弘,将废立君主的计划告知兖州刺史黄华,期望能够获得黄华的支持。但出乎王凌意料的是,杨弘与黄华竟选择向司马懿揭发其图谋。
司马懿得知后,即刻率军前往讨伐。 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王凌深知自己无力抵抗。加之司马懿在发兵之时,曾先行赦免其罪,王凌权衡之下,最终选择投降,司马懿接纳了他的归降。
然而,王凌心中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终究难以逃脱惩处,料想不久之后必定会被诛杀。于是,在被押解前往洛阳的途中,王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王凌、令狐愚等人的谋反之举,严重威胁到魏国的统治秩序。事后,他们皆被诛灭三族。而楚王曹彪,因与王凌等人的谋逆之事有所牵连,亦被赐死。这场政治风波,给魏国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251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去世,其政治遗产由司马师继承。
第三件事。厉兵秣马,打造水师舰队,准备对荆州动兵。
为什么不对关中地区用兵呢?只需要拿下长安和洛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近在咫尺。
明朝北伐的统一大业,在攻取了山东诸地后,元顺帝立刻调集精兵强将屯守元大都。朱元璋预判到了元朝必然会死守元大都,于是否定了常遇春冒进的方案,并没有势如破竹地直捣黄龙,拿下元大都。
而是调转兵锋,向西进取河南,并且向西拿下了潼关。元朝在潼关以西的军阀,瞬间悚惧,也都团结起来,准备应对明军的冲击。
结果朱元璋下令堵住潼关,规避了后路被截断的风险后,北上河北,直取元大都。
明军的迷之走位,将战争成本计算的十分清晰,在敌人强大的地方,避其锋芒,去攻打敌人薄弱的地方。在敌人强大的地方,建立低成本的防守区,向敌人薄弱的地方发展。
1945年,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东北的时候,就是采用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策略。
长安和洛阳都集结着魏国最精锐的部队,最善战的将领。司马懿在魏国的政权日趋稳固,火速平定了王凌叛乱。
依照司马师的谨慎,必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应对蜀汉方面的军事冲击。如果此时选择和魏国硬碰硬,那就是打一场事关国本的倾国之战。稍有不慎,就会把前期赢的筹码全部赔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此时,蜀汉方面已经做好了充足防守的准备,防御成本较低。敛兵聚谷和错守诸围的策略,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既保证了重要地区如陈仓、阳平关等据点固若金汤的防御力量,又以较低的成本,维持整套防御体系的运转。此时,魏国在关中的力量仅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