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被攻陷,司马懿大军逃至潼关,接着潼关的曹爽大军中计,死伤过半的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魏国朝堂。
魏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下水来。长安城失守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每位大臣心头一颤,而紧接着潼关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这份沉重添上了几分绝望。
曹睿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铁青,双眸中燃烧着愤怒与不甘,嘴唇因极力控制情绪而不自觉地抽搐着,仿佛连语言都成了奢侈。
尚书令陈群,这位老臣面容严峻,他缓缓走出列班,躬身行礼后,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陛下,国难当前,非责难之时。大都督司马懿虽一时失利,但其忠诚与能力素来为朝野上下所公认。此时应速速调兵遣将,共克时艰,而非沉溺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
文武百官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东中郎将蒋济紧随其后,他的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期许:“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曹爽将军忠诚可靠,此次中计,亦属不幸。臣请陛下念及往日其父曹真大将军之战功,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下令燕王曹宇和司马懿加强潼关的守卫,以防蜀军乘胜追击。”
曹睿垂头丧气地点点头,望向蒋济。
驸马都尉贾穆,贾诩的长子,以其一贯的睿智,分析道:“陛下,人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若此时严惩大都督和大将军,恐怕会寒了将士之心。当务之急,是激励士气,共同抵御外侮。”
“因此,陛下,微臣认为此时应从曹仁之子曹泰将军镇守的幽州和李典之子李祯将军镇守的冀州各调五万人马,还有足够的粮草军械送往潼关,全力支援燕王曹宇和大都督司马懿守卫潼关。”
“微臣听说本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就足智多谋,大都督并非其对手,不得已之下,只好经常坚守营寨,担心出战会中其奸计,如今诸葛亮又有田英相助,此人熟读《孙子兵法》,精通谋略,修筑栅栏和高台就是他的主意。”
曹睿望了贾穆一眼,有些疑惑地道:“修筑栅栏和高台真的不是丞相诸葛亮的主意?”
尚书令陈群郑重地道:“陛下,我也认为不是丞相诸葛亮的主意,理由如下,昔日诸葛亮二次北伐时,郝昭将军才率领千余魏军坚守陈仓城,而诸葛亮有几万大军,轮番攻城达二十多天,陈仓城居然固若金汤。如果此时田英在的话,修筑栅栏和高台,陈仓焉有不破之理?”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尚书郎张缉则是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劝慰:“陛下,大敌当前,我们需团结一致,方能转危为安。大都督司马懿与燕王曹宇皆是国家栋梁,此刻更需他们携手作战,而非相互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