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悬赏之后,两人一同逃到了陈县;在陈胜进入陈县之时,两人迅速投奔而来。】
【而陈胜也将两人封为了校尉,并且在自立为王之前询问过二人的意见。】
【但,张耳也好,陈馀也罢,对于陈胜在此时选择称王都是不赞成的。】
【二人的建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劝说陈胜不要在此时称王。】
【将军您之所以反抗秦朝,百姓们之所以愿意跟随您一同,是因为秦朝无道,占领别的国家,还断绝他人的后代,还要掠夺百姓的财物、用尽百姓的力量。所以将军您在此时不为自己安危顾虑,不顾九死一生反抗秦朝,是为了替天下人除去这样残暴的朝廷啊!】
【——您这面旗帜,是为了天下人,是为了道义,可不能忘了这一点。】
【第二,建议陈胜引导出更多的反秦力量。】
【将军您现在最应该做的,一方面是率军西进,一方面是派人去六国故地拥立六国后人,以他们为自己的党羽,让他们同样拉起队伍反抗秦朝。这样一来,反秦的势力就越来越多,秦朝想要应对就越来越难,我们的机会和力量也就能够越来越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您直接称王,不仅将自己的私心暴露,还可能难以联合其他的反秦势力,得不偿失啊。】
【第三,推想可能的结果。】
【如果将军您能够按照我们说的这样做,让各国诸侯得以重现,用恩德感召他们,让他们听从您的话,那您的大业最终才能成功。而若是您只在陈县就自立为王,那恐怕就难以拥有天下了。】
【整体来看,张耳和陈馀的建议不能说没有道理,也不能说没有可行性。】
【哪怕是那个“重现各国诸侯”“用恩德感召他们”都不能说完全不能采纳——毕竟,重现各国诸侯,那究竟是怎么个重现法?用恩德感召……这话就更虚了,若是陈胜成就帝业,那什么才是皇帝的恩德?】
【但不管两人的建议到底如何,陈胜还是没有采纳。】
【而这件事情在陈馀和张耳两人心中留下了影子。】
李渊,包括李世民、李建成等人都对陈胜最初的选择摇头。
闷声发大财这句话,虽然朴实,但是确实非常具有哲理。
发财都不能太过张扬,更何况是谋求天下这样的大业?
虽然不能排除有一些特殊情况,让人不得不率先亮明自己的目标,明确摆出自己的意愿,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先保持低调比较好。
再说了,陈胜即使不去称王,他也已经很高调了,自他于大泽乡起义开始,他的名号就传遍了整个秦朝,他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因为藉藉无名而无法招揽到有才之人。
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反而正如同张耳和陈馀所言那样,分散秦朝的注意力,或者分散秦朝的兵力,让秦朝不能一直盯着自己进攻,从而减轻自身压力,搏得更充裕的发展时间。
以及,若是讲求脸面的话……哦,秦朝的时候还是比较讲求脸面这种事情的——当然,这不是说大唐就不讲究了,但是终归是没有那个时候那样讲究了。
讲求脸面,那就不能自己扔掉自己起义的正当性和法理。
陈胜就应该牢牢地抓住这个“秦无道,是以反秦”的绝对道义制高点,树立一个为天下的无私的形象才是,复立诸侯也同样是为了树立这一形象而服务;
至于说什么时候称王……反正只要树立好形象,等到秦朝完蛋了之后,陈胜直接找一个六国诸侯无道昏庸暴虐嗜杀的事情,再以此为理由决定自己称王、还天下一个清明不就行了?
现在早早称王,还将这么一个制高点拱手让了出去。
而那什么见鬼的用道德感召——李家的几个人都用极为隐蔽的眼神看了眼彼此。
皇帝乃是天子,天子说是用道德感召了,就是用道德感召了,只要皇帝权利稳固,谁能说一句不?
当时刘邦干掉那一群异姓王的时候,他若是说自己这是在以德服人,谁能说不是?后来的文帝如此,景帝也是如此;甚至武帝搞出来那么一个明晃晃的阳谋,他也能说自己是在以德服人。
——而若是自己成功即位/自己的计划实行顺利,那大唐同样是在以德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