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不能”
“绝对不可行”
“粮饷,是军队的命根子”
“陛下”
“没粮饷,将士们怎么打仗?”
“陛下”
“这点钱粮,将士们,喝西北风啊”
、、、
这一下子,右侧的武将,刚刚成立的五军都督府。
骠骑将军朱禋正,靖国公袁宗第,洞鸽侯秦翼明,华亭伯王维让,也纷纷站出来,脸色发黑,竭力反对。
这还是在朝堂上,否则的话,更多的将士,得冲出来动手了。
五军都督府,负责统兵带兵,没有粮饷的话,那就呵呵了。
不出两天,这个衙门就会被拆掉,一根毛都剩不下,明末武夫,可不是乖宝宝。
“龚尚书”
“户部是你在管,财赋的事,还是你来说吧”
龙座上的朱皇帝,手里捏着小本子,没有任何的表示,继续瘫着脸,看着下面的群臣重将。
半晌后,待他们争吵的差不多了,才点了点头,再次把龚彝拎出来,示意由他说。
道理很简单,谁管钱,谁就有责任,把这个事情给圆过去。
搞不定,做不好,说不服朝臣,那就别干了。
天底下,三只腿的蛤蟆,确实是不好找,但两只脚的会计读书人,遍地都是的。
“呼哧、、”
再次听到点名的户部尚书龚彝,一脸的便秘,深吸一口气,只能放下心中的无奈。
没办法,朱皇帝的潜台词,他是听出来了。
要想继续做这个户部尚书,就得搞定税收,搞定义愤填膺的文臣武将。
“回禀陛下”
“诸位同僚,将军们”
“据老臣所知,邬御史说的满清税制,是有问题的”
“老臣说一组数据吧,通俗易懂的例子”
“众所周知,万年年间,大明会典,全天下的田亩总数,大概在7万万亩左右”
“那时候,全国的田赋,大概在2600万石左右”
“如今的天下,我朝全占有云贵两广,大部分的四川,少量的湖广”
“满清鞑子,全占有两京七省,大部的湖广,小部分四川”
“再加上,天下纷乱几十年,人丁流失,土地荒芜,耕地丢失的更严重”
“所以说,满清的耕地亩数,应该不会超过3万万亩”
“按照老夫的推测,满清的鞑子,每年的财政赋税,应该不低于5千万”
“低于这个数的话,他们的百万大军,就没办法养活的,行军打仗,更是无从谈起”
大明的尚书和侍郎,都是进士出身,也就是那时候的学霸了。
琴棋书画,古今典籍,朝廷的律法,财政收入,基本上都是了如指掌。
刚刚邬御史,提起税制的时候,龚彝就在回想过往数据。
没错,全国的田亩,大概在7亿亩左右,税收在2600石左右。
这个数据,出自明朝中后期的万历年间,一直被明清朝廷沿用。
龚彝是老会计了,很容易从两国的军队,控制的省份,推算出满清的财政收入了。
而且,大家都是老官僚,都知道,天底下的乌鸦一样黑。
一个国家,有多少田亩丁口,该收多少税,该花多少钱,都是差不多的。
满清拥有那么大的地盘,没有百万军队,肯定守不住。
要养百万军队,又要攻打大明王朝,没有5000万的财政收入,就别想过下去。
要知道,崇祯末年的时候,朝廷的收入,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