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苏神要做的就是力学方面的改变了,利用去年年底才刚刚问世的前侧力学体系,对这个课题进行这个时间线上的第1波冲击。
而未来十年后,拉尔夫.曼自己就会研究出一个全新的科研数据:
短距离短跑结果相比,非疲劳时200的步频结果减少了 6%,而 400的数据减少了 14%。相比之下。如果考虑到短距离短跑和 200米短跑之间的水平速度差异,可跨步长度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 400米比赛中,只有最优秀的精英运动员能够保持与短距离短跑相同的距离。
因此实际上所有其他运动员都能保持更长的距离。
而疲劳时,200米和 400米的步频分别下降了 7%和 14%。与非疲劳的情况一样,当考虑到速度的差异时,最好的运动员保持他们的步幅长度,而表现较差的运动员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长度。
因此,那些能够最好地管理或避免疲劳的运动员可以在比赛结束时通过关注步频来控制他们的速度。
同样还有个惊人的结论,那你是通常来说……那些必须额外依靠增加步幅来应对疲劳的短跑运动员被归为一般或差的表现类别。
而这在上个世纪,还有这个世纪的世纪之初,反而都是被认为主流提高成绩的办法。
类似于张培猛。
类似于苏神。
类似于谢正业。
其实他们都有过这种,已经被前侧力学认定为表现一般或表现较差时候才会采取的被动办法。
甚至把它当成主要点去训练。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领域的科学都需要更新迭代的原因。因为很有可能上个世纪认为是最合理最坚不可摧的条例到了下个世纪,很有可能就会变成被完全推翻的东西。
科学从来都没有止境,一成不变的那不叫科学。
一直在进步纠错,找到更加接近真理的规律,那才是真的科学。
那么最关键的来了。
苏神实验室最新的结论是,对于最好的200米运动员当疲劳是短跑项目的主要因素时,步幅率也就是步频是唯一被改变的变量。对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疲劳成为一种压倒性的需求,速率和长度都会受到影响。这导致了这样的见解,即那些在非疲劳和疲劳状态下保持速度和长度的运动员……
在长冲刺中最成功。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是——
只有最新的力学体系,可以符合这个要求。原本的力学体系。很难训练到这些地方,这是原本力学体系的基础构造决定的,在后侧力学里面更吃天赋。
即便是想通过训练来改进这些方面,如果你采取了牙买加跑法,也很难进行这方面的改造。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苏神之前无法训练这些方面具体技术的原因。他只能从前3点上去入手。
但现在。
时机已经成熟了。
前侧力学已经按照原本的时间线推了出来。最关键的是自己现在这副身体也做好了,足够承受新力学体系复合的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牙买加的跑法,最后普及到了全世界,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个跑法本身更符合潮流更先进,最主要的是已经有新的力学体系,为其搭配好的起飞跑道。
不然的话,牙买加跑法实在是太过于吃天赋,尤其是后面50米,极其难以通过训练提高,就足以让绝大部分的运动员望而却步。
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动。
新的生产力出现了。
那自然新的生产关系也会出现。
所以说牙买加跑法为什么能在2020年之后全面推广全球?为什么他都已经出来这么多年了,花了10来年才开始真正被所有运动员当成主流呢?
就是配套设施的问题。
现在。
苏神走在了第一线。
甚至是走在了第一个。
那么……
全世界都将见证200米新时代的到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这一次在羊城中心体育场的8万名观众。
他们就是第一批见证者。
前侧力学和前侧技术不仅仅是为100米服务的。
这个世界上第1次有视频观察到的比赛。
就是这一场。
这场比赛也被后世相关科研人员,认定为200米新学派跑法的开端。
……
“弯道进直道!”
“苏神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整个前面弯道都是无敌的存在,就算是谢正业也难以匹敌,不过到了大直道谢正业的优势就会渐渐展现出来。”
“谢正业渐渐加速,他对于速度的保持能力,实属亚洲罕见!”
“苏神可能会有点难。”这是李韬的话,他认为这里苏神就开始准备进入挣扎期。
可10米10米又是10米。
在好几个10米过去后。
在150米区域间已经过去后。
杨剑还好,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么多,李韬这边已经是渐渐的看大了眼睛,甚至后面在看这场比赛的时候会发现最后50米……
李韬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电视屏幕声音里只剩下杨剑的喊声:
“最后50米,谢正业的加速,没有想象出那么快,苏神速度保持的不错,现在还在接近但是……”
“距离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