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风铃渡口

”3个村,总共有4千多人。″

”你这归哪个乡管,这地方叫什么呀?″王伟江又问。

”这是东店乡,这儿叫风铃渡,提起风铃渡方圆二三十里老少都知道。″

”是嘛,看来风铃渡还蛮有名气的,这是为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哎,这个名气是个孝女拿命换来的,太凄惨了。″

老人望着川流不息的溪水喃喃自语道,他那双深邃的目光紧盯着水面,仿佛看到那个叫风铃的少女在清澈的溪水中向他微笑。”那是二十多年前夏季,瓢泼大雨已经下了一夜,这个山溪中洪水已猛涨了一米多深,水大而且水流还激,风铃母亲有哮喘病,那天晚上也不知怎么搞的,病情突然加重,喘气都十分困难,风铃就和她母亲相依为命,她怕母亲有个三长二短,万一失去母亲她就成孤儿了,再加之她十分孝顺,她不忍心看母亲那痛苦状,她就决定去镇上买药回来给母亲吃,她来到溪边不顾山洪猛长,就自个划船过河,可想而知,一个女孩又没有划船经验,怎能在凶猛的山洪中把船撑到对岸,最后连人带船都被无情的山洪冲走了。巧的是那天我在为逝去的舅舅守灵,否则,我若在怎么也不会让她过河去。后来村民得知风铃被洪水冲走了,都自发地往下游寻找,都希望她还能活着,结果在下游3公里一个河叉处发现了她,可悲的是她已经离开人世了。所有寻找她的村民都流下了悲伤的泪。″

”后来,村里辈份最长的郑老头说,这个小渡口从来就没有名字,以后就叫风铃渡吧,一来是怀念风铃,二来是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忘了风铃悲惨经历,若遇山洪千万不可渡河,起到警示作用。所以,后来风铃渡就叫开了,风铃丫头的墓地就在对岸渡口不远处,人虽没了,但她在那边天天还能看见渡口。"老人眼里噙着泪花。

王伟江眼睛也湿润了,他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溪水,那句千年古训又在他耳边响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人家,这些年来怎么就没在这建座桥呢?″

”建桥?说心里话,从我懂事起就想这能建座桥就好了,可快六十年过去了这也没把桥建起来。为了把桥建起来,我们3个村选出十二名代表去乡里找,乡领导说我们也想给你们建桥,可那座几十米的大桥不是十万二十万就能建起来的,你就把我们卖了也不够建桥的,乡里不行就去县里找,可我们去县里找乡里领导还不乐意,县里也以没有经费为由不能实现我们建桥愿望,我们又准备去市里找,这下不仅是乡里不乐意,县里也不乐意,说我们这是越级。你给评评天下有这样道理嘛,你们要能把桥建上我们吃饱撑的到处跑,找到你解决不了,我们往上找又不愿意,那我们就干等呗,这一等就等了几十年。现在的领导跟以前的领导不一样了,以前的领导是想给你建桥,可真是拿不出钱来给我们建,现在的领导想不想给我们建桥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到,只要他们出心,我就不相信弄不到建桥钱。他们现在说的永远比做的好,做的不好就想方设法用说的好去补上。″老人的话犹如一块巨石从空中砸入水中,掀起滔天巨浪,冲击波已经冲击到王伟江灵魂深处。

“说的永远比做的好”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一些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他们往往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许下许多承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缺乏执行力,无法将言语转化为切实的成果。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信力,也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干部们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不应该说的永远比做的好,恰恰相反,我们做的要永远比说的好。

这时,洪家卫手机响了起来,他打开一看,是武庭县县长丁东方打来的,”丁县长你好。?″

”洪秘书你好,我想见王市长,不知他有没有时间。″

”丁县长,你等下我请示王市长后再给你答复。"洪家卫并没有把电话挂掉,”王市长,丁县长想见您,问您有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