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丹心一片

”风铃渡怎么回事,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让群众靠条小木船摆渡出行,怎么就没建座桥让他们方便安全出行呢?″王伟江突然问身边的丁东方。

丁东方小心地观察着四周,确认没有旁人后,才压低声音对王伟江说道:“王市长,这件事说来话长,我心里也觉得很委屈啊!其实早在八年前,风铃渡建桥款就已经批下来了,但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小的东店乡党委书记。为了早日建成这座桥,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向县、市领导们反映情况,希望他们能批准拨些款项来修建风铃渡大桥。可惜的是,我人微言轻,说话没什么分量,每次都得不到回应。”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风铃渡大桥的事情,看到它始终未能动工,心里真不是滋味儿。”说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和苦涩。

”后来,有天突然接到县里通知,说省人大孙副主任要来我们乡调研乡村道路建设情况,我就动了心思,连夜叫人去风铃渡让村民签字,有一千多人在长长的白纸上面签了字。我心想,既然你是省人大副主任下来调研乡村道路建设情况,那风铃渡急需建座桥也应该在他调研范畴,到时让他到实地看看,万一他能起悲悯之心,回省里后帮风铃渡说说话,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搞不好钱就真能给批下来。第二天下午接到县里通知,说孙主任已在来乡里的路上,我立马叫两个村民把那一千多人签名准备好,等孙主任一下车就把那签名纸展开让孙主任看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孙主任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到乡政府刚下车,那两个村民就来到前把那签名”状"展开,果然引起了孙主任重视,”你俩手里拿着这么多人签名愿望是什么呀,市、县陪同领导一看想上前阻止,但被孙主任制止了。我们听说今天有省里大领导来,我们来想请省领导到风铃渡看看,我们三个村几千人出行有多难,至今还靠小木船摆渡出行,手拿签名状的村民说。孙主任一听立马转身上车,并对陪同市、县领导说,现在就去看看。″

”来到风铃渡,孙主任站在溪边,望着那只小木船载着几个村民正向对岸划去,他问对岸居住有多少人,我上前回答,居住四千三百二十人,有三个村委会。他又问这河有多宽,若建座桥需要多少钱?我说河宽六十五米,建桥经费大约在一千九百万。他感慨道,几千人住在里边仅靠这样的小木船摆渡出行真的是太难了,早该建座桥了,为什么拖到现在没建?陪同的市县领导只好说财政太紧张,实在挤不出钱来建桥。他不同意市、县领导的观点,财政紧张是现实,但不是理由,办事总有缓急吧,如那些办公大楼能不能缓缓再建呀,先把这座桥建好,人民群众最怕的就是当官的光说不做,说得市、县领导无言以对。″

”他回省里后,在他的呼吁下还真把经费解决了,当两千万拨到县里时在我们乡里不知道的情况下,当时担任渭南市市长的杨尚兵竟授意县里从那两千万建桥款里拿出一千二百万给鲁营乡建所小学,而鲁营乡就是他的出生地。二千万建桥款被支走了一千二百万,还剩八百万哪还够建桥的,当时的县长孔祥云也发扬了为家乡做好事的风格,把剩下的八百万给了他的家乡南岭镇建座桥。这件事我是事后才知道的,而风铃渡四千多人至今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知道后连讲都不敢讲,木已成舟,风铃渡几千人要是知道了把他们的建桥款挪着它用了,他们气愤得能把县政府砸了。″丁东方说出了原委。

王伟江听后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之色。他实在无法想象,当年的杨尚兵和孔祥云竟然会做出如此自私自利的事情!他们身为领导干部,本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却为了自己家乡的发展,完全不顾及其他地方的死活,这种行为简直令人发指!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将原本属于别人的资源夺过来,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王伟江心中充满了愤怒和鄙夷,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领导干部的身份?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他们仗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肆意妄为,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好在风铃渡的群众不知道此事,若知道了真能去把县政府砸了,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早晚有一天他们会知道,到时到市委直接找到他俩当面质问,他俩除了自取其辱,又能说点什么呢?必定理亏的是他俩。″

”所以,后来我知道此事对谁也不敢讲,恐怕有人传到风铃渡百姓那里。″

”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他俩把别人的福造到自己一方了,真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座桥是很难建起来了,一次那么好的机会被人为的错过了,受难为的还是风铃渡四千多人。″丁东方无奈地说。

”这座桥一定要建起来,尽快解决风铃渡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他们不管,我们来管,对这件事情我们一不能斗气,二不能袖手旁观,因为我们不想方设法把桥建起来,受难为的永远是风铃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