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战国七雄之韩国崛起

烘炉记 一棹碧涛 9829 字 4个月前

然而,爱耍小聪明的齐顷公在这危急关头,与车右逢丑父迅速交换了身份。韩厥一时不察,竟被忽悠,让齐顷公得以仓皇逃回临淄。

战后,虽然没有捉住真正的齐顷公,但韩厥几俘齐侯的英勇事迹,依然传遍了整个晋军。他的名字,成为了众人称赞的英雄符号。这次破齐之战,让韩厥跨越了职业生涯的最大鸿沟,从此名震天下。

韩厥站在战场上,望着远处的临淄城,心中虽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知道,这只是他征战生涯中的一个辉煌篇章,而他将继续为晋国的荣耀和天下的安宁而战。

郤克走上前来,拍了拍韩厥的肩膀,说道:“韩将军,此次虽未擒住齐顷公,但你的英勇无畏,已让敌军胆寒,晋国以你为傲!”韩厥拱手道:“多谢元帅,末将定当继续为晋国效力!”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他们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壮烈与传奇。

华夏历2109年,阳光洒在晋国绛都的宫殿之上,映出一片辉煌。齐顷公带着满心的敬畏与求和之意,踏入了这座威严的殿堂,前来朝见晋景公。

大殿之内,宴席摆开,珍馐美酒,琳琅满目。齐顷公的目光在人群中游走,最终定在了韩厥身上,眼神中透着一丝讶异和好奇,久久未曾移开。

韩厥感受到这道炽热的目光,微微仰头,微笑着说道:“您还记得我?”

齐顷公爽朗地大笑起来:“当然,别看你把衣服换了。”

韩厥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场激烈的鞌之战中。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天。他身披战甲,奋勇杀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国家的荣耀,为了胜利的曙光。此刻,他端起酒杯,目光坚定而又感慨:“我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就是为了今天两国君主在这个殿堂上开怀畅饮啊!来,我敬您一杯!”

小主,

酒过三巡,会盟的气氛愈发融洽,然而齐顷公却突然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他站起身来,高声说道:“晋景公,您英勇无比,功勋卓着,当称王啊!”

晋景公心中一惊,赶忙婉言拒绝道:“不可不可,此乃大逆之言。”但他的内心,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尊崇填满,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虽然表面上依旧谦逊,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中闪烁的光芒,却出卖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场会盟之后,晋景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他望着自己的江山,想到如今晋国的强盛,觉得是时候做出一番更大的举动。于是,他决定要扩大晋国的军队编制,将原本的三军六卿扩编为六军十二卿。美其名曰奖励鞌之战中立下战功之臣,实际上是晋国卿族实力的膨胀,以及他自己那难以抑制的虚荣心在作祟。

在这新的格局中,韩厥因其在作战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战功,被评选为新军六卿之首。当任命的诏书下达,韩厥深知,这是他人生中一个质的跨越。他感激上苍的眷顾,更明白从此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成为卿士后的韩厥,每日清晨总是第一个踏入官署。他认真处理每一份公文,对待政务一丝不苟。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关系到百姓的安宁。

夏日炎炎,韩厥亲自前往军营视察。士兵们在烈日下操练,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韩厥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走到士兵中间,鼓励他们要为国家的荣耀而战,为百姓的幸福而练。

秋日丰收之时,他又奔波在乡间,了解百姓的收成和生活状况。看到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无比的欣慰;而面对那些生活困苦的人家,他则会慷慨解囊,尽力相助。

冬日的寒风凛冽,韩厥的书房灯火常常彻夜不熄。他研读兵书,思考着国家的防御策略,以防他国的觊觎和侵犯。

在朝廷之上,韩厥也从不阿谀奉承,总是直言进谏。有一次,晋景公为了修建一座华丽的宫殿,欲征调大量的民力。韩厥听闻后,立刻上书劝谏:“主公,如今国家初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若大兴土木,恐伤了国之根本。”晋景公起初有些不悦,但冷静下来后,也明白了韩厥的苦心,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厥的威望在晋国日益高涨。他的名字成为了忠诚和智慧的象征,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他无不充满了敬重。

然而,韩厥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一路走来,荣耀的背后是无数的责任和挑战。他依然勤勤恳恳,忧心为国,为了晋国的繁荣昌盛,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韩厥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繁星点点,照亮了他坚毅的脸庞。

华夏历2110年,风云突变,执政大夫郤克猝死,晋国的朝堂之上顿时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然而,在这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郤克临终前超拔栾书为正卿,将执掌朝政与中军的重任交付于他,一夜之间,栾氏一族如日中天,暴富而起。

栾书初登执政之位,心中怀揣着复兴国家霸业的伟大理想。他深知,欲成大业,单凭一己之力难以为之,必须广纳贤才,善用能臣。为了巩固自郤克以来诸卿和睦的基础,栾书常常放下身段,与朝中的贤良之士交流治国心得。

此时,栾书联合荀首、范燮、韩厥,四个势力代表齐聚一堂,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智囊团。栾书与郤氏关系密切;荀首则亲于中行氏;范燮与士氏、巩氏同宗相连;韩厥又与赵氏情同手足,肝胆相照。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栾书具备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把控全局的卓越能力。其中,拉拢韩厥这一招,更是显示出他的真知灼见。韩厥为人正直,谋略过人,在军中颇具威望。

然而,赵氏的赵同、赵括却没有韩厥这般的涵养和远见。他们依仗着家族的势力,自以为不可一世,不仅仅对栾书的权威视若无睹,甚至连韩厥的面子都毫不给留。

华夏历2112年,寒冬将至,楚国令尹子重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入冬后,栾书带领着士气高昂的晋军日夜兼程,前往救援郑国。

当晋军抵达绕角时,与楚军不期而遇。子重远远望见晋军来势汹汹,兵强马壮,心中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他深知此时与晋军硬拼并非上策,于是当机立断,主动退却。栾书见楚军撤退,并未穷追不舍,而是率领晋军顺便进攻楚国的另一个盟友蔡国。

楚国公子申、公子成接到蔡国的求救信,心急如焚。他们率领着申、息两个县的楚军迅速奔赴蔡国,在桑隧严阵以待,抵御晋军的进攻。

此时的晋军内部,营帐中灯火通明,将领们围绕着下一步的行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赵同、赵括两兄弟身着战甲,英姿飒爽,他们是晋军中出了名的好战派。此时,他们急切地来到栾书面前,抱拳请战:“将军,楚军见我大军前来,竟不战而退。此时正是我们乘胜追击的绝佳时机,末将愿为先锋,与楚军决一死战!”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渴望战斗的狂热和对胜利的自信。

小主,

栾书手抚下巴,微微颔首,心中有所动摇。他深知赵同、赵括的勇猛,也看到了士兵们高昂的斗志,一时间,同意出战的想法在他心中渐渐占据了上风。

然而,就在栾书即将下达作战命令之时,荀首、范燮、韩厥三人匆匆赶来。荀首率先抱拳进言:“将军,切不可冲动行事!我们此次出兵,本意是救郑国。如今楚军避开,我们进而攻蔡,此乃‘迁戮’之举。这般得寸进尺,不但会使我军疲惫不堪,更会激怒楚国。”

范燮紧接着说道:“将军,楚国实力强大,不可小觑。即便此刻真与他们正面交锋,胜负亦未可知。我们长途跋涉,士兵们已显疲态,此时作战,实非上策。”

韩厥也一脸严肃地说道:“将军,我们以一国之力去与楚国的两个县作战,即便胜了,也会被天下人认为胜之不武。倘若战败,晋国的威名必将受损,后果不堪设想。还望将军三思!”

栾书听着三人的谏言,陷入了沉思。他的目光从赵同、赵括身上扫过,又看向荀首、范燮和韩厥,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战场上的风声呼呼作响,仿佛也在催促着他尽快做出决定。

过了许久,栾书长叹一口气,说道:“诸位所言甚是。我不能因一时之勇,而将国家和将士们置于险地。”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传我命令,班师回朝!”

赵同、赵括听闻,脸上露出了失望与不甘的神情。赵同忍不住说道:“将军,如此大好时机,怎能轻易放弃?我们难道要被人耻笑为胆小怕战之徒吗?”

栾书脸色一沉,厉声道:“赵同,我意已决!战争并非只凭一时之勇,而是要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此次班师,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待更好的时机。”

赵括也还想争辩,但看到栾书严肃的表情,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晋国的大军开始缓缓撤退,士兵们虽然心中有些疑惑和失落,但军令如山,他们依然有序地行动着。

华夏历 2114 年的春天,阳光洒在晋国的大地上,却未能驱散那弥漫在朝堂与沙场之间的阴霾。

晋国的大军在栾书的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向着蔡国进发。战旗飘扬,兵甲闪耀,赵同、赵括两位好战的将领跃跃欲试,他们眼中燃烧着对战斗的渴望,急切地向栾书请战。栾书望着他们激昂的神情,心中本有几分意动。

在作战中,他们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也算小胜而归。随后,晋国乘胜追击,进攻了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而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收获颇丰。

一时间,晋国国内对此次战事议论纷纷。众人皆认为,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栾书在前年能够采纳荀首、范燮、韩厥三人的良言,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惨败。

在这风云变幻之中,韩厥已逐渐成为晋国一位举足轻重的卿士。他的谋略和智慧,他的正直与忠诚,使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着国策的制定和战争的攻防。

但就在晋国沉浸在这胜利的喜悦与权力的纷争之中时,一场巨大的阴谋却在悄然酝酿。

赵庄姬,这个心怀怨恨的女子,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将要谋反。晋景公闻之大怒,欲下令诸卿出兵攻打赵氏于下宫。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压抑。栾书、郤锜为了自身的利益,竟作伪证,企图落井下石,将赵氏一举铲除。

而韩厥,这位重情重义的卿士,此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边是国君的威严和命令,一边是对赵衰的养育之恩、赵盾的知遇之恩的感念,还有与赵同、赵括、赵穿等赵家人共度幼年的深厚情谊。

在众人纷纷响应国君的号召,准备对赵氏动手之时,韩厥却独自一人站在寂静的庭院中,望着天空中的浮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当晋景公派人前来询问韩厥的意向时,韩厥目光坚定,拱手说道:“国君,赵氏一门对晋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赵衰、赵盾皆是忠臣良将。此等诬告,无凭无据,臣实难从命。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赵同、赵括绝无谋反之心。”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朝堂上回荡。这一番言论,令众人皆惊,也让晋景公为之震怒。但韩厥毫不退缩,他强顶着国君的压力,不惜与诸卿反目,坚决不出兵。

最终,在韩厥的坚持和努力下,晋景公开始重新审视这起所谓的“谋反”案。虽然赵氏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总算没有被灭族。

晋国的天空,依旧风云变幻,而韩厥的忠诚和正义,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照亮着这个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国度。

华夏历2120年,晋国的天空阴霾密布,中军佐荀庚的离世,如一块巨石投入了本就不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他的儿子中行偃,凭借家族的势力,顺利入了八正。

此时,晋国朝堂上,栾书与郤锜之间的矛盾,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愈演愈烈。栾书为了拉拢中行氏,巩固自己的势力,竟安排资历尚浅的中行偃佐上军,其职位竟直接凌驾于韩厥之上。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向郤锜示威。

小主,

郤锜岂会示弱?他迅速做出回应,安排自己的叔父郤犨统领新军,由此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三郤集团。三郤权势滔天,在晋国朝堂上横行无忌,不可一世。

而像韩厥、荀罃这般公正不阿的臣子,既不愿招惹阴险狡诈的栾书,也不屑去巴结嚣张跋扈的郤锜。他们坚守着内心的正义,却也因此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争斗中,地位难以得到提升。

华夏历2123年,中军佐士燮,这位一直试图在混乱中维持平衡的智者,在面对日益临近的内乱时,心中充满了绝望。忧愤之下,他最终撒手人寰。随着他的离去,八卿将佐依次向前提升,士燮的儿子士匄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新军佐。

鄢陵之战后,晋国来自外部的压力大减,然而,国内的矛盾却愈发尖锐。众人不再齐心抵御外侮,反而都有着瓜分国内权益的冲动。

首先,晋厉公宠幸奸逆之臣,这些近侍大夫们,看着卿士们手中的权势,个个眼红心跳,跃跃欲试,妄图分一杯羹。

其次,士燮的身亡,使得朝堂上矛盾最大的栾书与郤锜,同时在最权威的中军任职。当矛盾凸显时,没有了士燮这样的缓冲之人,双方的冲突瞬间变得一触即发。

再者,三郤的权势已然到达了鼎盛。他们的嚣张跋扈,不仅引起了其他卿士的不满,更让晋厉公感到了威胁。晋厉公深知,若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灭掉这些强族。

整个晋国高层的和谐,如同薄冰之上摇摇欲坠的大厦,处在近乎崩溃的边缘。君权与卿权之间,以及卿权内部之间的血腥斗争,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压抑而恐怖。

终于,晋厉公再也无法忍受三郤的专横。他以胥童、长鱼娇为首,率领亲信力量,向三郤发起了讨伐。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三郤在这场权力的绞杀中,终是没能逃脱,被无情斩杀。

胜利的喜悦让胥童冲昏了头脑,他又趁机将栾书和中行偃逮捕。然而,晋厉公在这关键时刻,却心生犹豫,竟然释放了栾书和中行偃,并命他们官复原职。晋厉公以为自己的仁慈能够换来他们的忠诚,却不知,这一决定,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晋厉公大赏近侍,将胥童等人封为卿士。他沉浸在暂时的胜利中,以为从此能够掌控朝局。

不久之后,晋厉公前往匠丽氏游乐。栾书和中行偃,这两位被晋厉公放过一马的卿士,却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他们趁着晋厉公放松警惕,发动了政变。

刹那间,风云变色。晋厉公还未来得及反应,便被栾书和中行偃的军队重重包围,最终被囚禁起来。

在晋国的宫廷深处,权谋的阴云密布,一场惊世的风暴即将来临。

栾书和荀偃,两位在晋国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刻正眉头紧锁,内心被恐惧与野心交织的乱麻所缠绕。他们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能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和责骂,那便是对国君晋厉公起了不臣之心。为了摆脱这可能的千古骂名,他们妄图向天下人证明,是“厉公不仁,所以栾某不义”,试图为自己即将犯下的罪行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于是,栾书和荀偃决定拉拢更多的人入伙,共同承担这弑君的罪名。他们首先派人向韩厥与士匄传话,企图说服他们参与这一罪恶的行动,一起将国君置于死地。

士匄初涉政坛,羽翼未丰,深知此时动作不便过大。面对栾书和荀偃的邀请,他只能婉言拒绝。他明白,这是一场极度危险的赌局,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然而,韩厥的反应却与士匄截然不同。这位以忠臣自居的大臣,听闻栾书一行的罪恶计划后,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毫不隐晦地指责道:“靠杀死国君来树立权威,这种事情我可做不出来!把权威凌驾在国君头上是不仁,事情万一失败了,就是不明智;即使得手,享受一利也必然要承担一害的,这种事情不能干。”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寂静的宫殿中回荡。

韩厥回想起往昔,自己曾受赵家抚养之恩。当赵庄姬陷害赵家时,他都能坚守良知,顶住压力不出兵。他继续说道:“俗话说:杀头老牛没人敢做主,何况你们要杀害国君呢?你们不能侍奉国君是你们的事,找我做什么呢?”这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栾书和荀偃的内心,让他们无言以对。

年轻气盛的中行偃,被韩厥的拒绝和指责激怒,他的双眼喷射出怒火,甚至冲动地要出兵讨伐韩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栾书展现出了他作为老谋深算的权臣的冷静。他深知此时不能再树敌,及时制止了中行偃的鲁莽行为。

尽管韩厥坚决反对,但栾书和中行偃的野心已经无法遏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终于迈出了那罪恶的一步,弑杀了晋厉公。晋厉公的鲜血染红了宫廷的地砖,他的生命在权力的争斗中戛然而止。

晋国的天空仿佛在那一刻崩塌,百姓们在恐惧和疑惑中颤抖,而朝堂之上则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久之后,栾书和中行偃拥立公孙周为君,是为晋悼公。这位新君年轻而睿智,他的眼中闪烁着洞察一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