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战国七雄之魏国图强

烘炉记 一棹碧涛 11269 字 4个月前

词曰:

烽火连天魏帜飘,武卒雄阵霸图骄。西河盛景梦难消。

变法图强初震世,纵横失策渐萧条。大梁遗恨暮云遥。

魏氏一族的起源,可追溯至那久远的时代。毕公高,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因其封国于毕地而得姓。然而,西周末期的战乱如汹涌波涛,毕国不幸亡于西戎的铁蹄之下,毕公高的后裔们也随之沦为平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

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心怀壮志,不甘平凡。在春秋初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毅然投奔了晋献公。毕万英勇善战,智谋过人,很快便在晋献公的麾下崭露头角,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华夏历2036年,是魏氏一族命运转折的一年。晋献公因毕万的赫赫军功,将魏地封赏于他。当此消息传来,众人皆惊叹不已。卜偃更是为其占卜,断言此乃大吉之兆:“万”乃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实乃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魏氏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从此,魏氏一族正式在魏地开枝散叶,生根发芽。

华夏历2041年。魏犨,作为魏氏新一代的杰出人物,跟随晋国公子重耳踏上了流亡他国的艰辛之路。这一路,风雨兼程,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与挑战。

重耳流亡在外,颠沛流离,身边的追随者们也历经磨难。然而,魏犨始终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用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多次保护重耳脱离险境。无论是在荒野中遭遇盗匪,还是在敌国的威胁下,魏犨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将重耳的安全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漫长的流亡岁月,没有磨灭魏犨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辅佐重耳成就大业的决心。他陪伴着重耳走遍各国,见识了世间的冷暖与权谋的争斗。在这过程中,魏犨不断成长,不仅武艺更加精进,更学会了谋略与政治的周旋。

终于,华夏历2061年,苦尽甘来,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魏武子等忠臣的生死相随。他念及魏武子多年来出生入死,保卫自己周全,册封魏武子为晋国大夫。魏武子由于从晋文公重耳出奔,与狐偃、赵衰、贾佗、先轸被称为五贤臣之一,功劳甚高,为魏氏在晋国奠定了更深厚的根基。

然而,命运的波澜从未停止。华夏历2065年,城濮之战爆发,这是一场决定晋楚两国霸权归属的关键战役。魏犨在城濮之战中,犹如一头勇猛的雄狮,率领着晋国的将士们冲锋陷阵。他身先士卒,堵截楚国败兵,以一当十,重创楚军。他的怒吼声响彻战场,令楚军闻风丧胆。

但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魏犨和颠颉却因对晋文公的约束感到不满,擅自进攻了曾帮助过晋文公的僖负羁。此举无疑是对晋文公权威的挑战,晋文公得知后怒不可遏,决定处死两人,以正军纪。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魏犨深知自己犯下大错,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他在紧急时刻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晋文公见他仍有可用之力,且念及过往功绩,最终免去他的死罪。然而,颠颉却未能幸免,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牺牲品。

同 年,在晋国的大地上,魏犨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儿子魏悼子肩负起了家族的使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时光荏苒,魏悼子也最终离世,魏昭子魏绛成为了魏氏家族新一代的领袖。

华夏历2128年,晋国的朝堂上气氛凝重。魏绛站在殿堂中央,目光坚定而诚恳,他正准备向晋悼公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主张——和戎。

此时的晋国,虽然国力强盛,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却从未停歇。那些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侵扰,成为了晋国边境的一大祸患。多年来,晋国对他们的策略只有武力讨伐,从未有过和戎之说。

晋悼公坐在高位上,眉头紧皱,当听到魏绛的和戎提议时,他当即表示反对:“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在悼公看来,戎狄之人贪婪且不讲情义,唯有通过武力征伐,才能保得边境安宁。

魏绛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言辞恳切地向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利”。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主公,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他们常年游牧,轻视土地,却重视财货。我们正可利用此习俗,与他们开展贸易。如此一来,既能互通有无,又能为国家增添财富。”

晋悼公微微动容,但仍未完全被说服。

魏绛紧接着说道:“再者,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若能与戎狄修好,不再有战争的烽火,百姓便能安居乐业,不再担惊受怕。田野之上,农夫们能够安心耕种,农业生产必然繁荣,国家的粮仓将会充实,这是国之根本啊,主公!”

悼公的神色稍缓,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魏绛继续慷慨陈词:“还有,戎狄若能事晋,四邻振动。周边诸侯见我们能使戎狄归顺,必然对晋国的威望心生敬畏。在诸侯争霸的局势中,这将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使他国不敢轻易对晋国有所图谋。”

小主,

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魏绛提高了声音:“主公,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的局面,我们的军队便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军备物资也不必大量消耗。晋国可以保存实力,以待真正的危机时刻,有足够的力量应对。”

说到此处,魏绛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望。

“最后,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后羿穷兵黩武,最终国破家亡。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主公,和戎并非示弱,而是深谋远虑的国策啊!”

魏绛的一番话语在朝堂上回荡,晋悼公陷入了沉思。良久,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魏绛身上。

“魏绛,你的言辞让寡人深思。和戎之策,前所未闻,但你所陈之‘五利’,确有道理。”悼公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但更多的是对魏绛的信任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魏绛心中大喜,再次拜倒:“主公圣明,臣必不辱使命,全力促成和戎之事,为晋国谋得长久和平。”

此后,魏绛肩负着晋悼公的重托,踏上了和戎的艰难征程。他深入戎狄之地,与各部首领会面,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和平的坚定信念,逐步消除了双方的隔阂与误解。

在谈判桌上,魏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戎狄首领们阐述和戎的好处。他带来了晋国的精美货物,展示了晋国的诚意和友好。同时,他也承诺会保障戎狄部落的利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并建立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

经过无数次的艰难协商,戎狄首领们终于被魏绛的真诚所打动,同意与晋国修好。消息传到晋国,举国欢腾。

从此,晋国的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百姓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商人穿梭于晋戎之间,贸易繁荣。晋国的实力在和平中不断积蓄,在诸侯中的威望也日益提高。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了传统偏见的束缚,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华夏历2124年,魏绛受命担任司马,肩负起执掌军法的重任。他深知此职关系重大,一心要整肃军纪,重振晋国军威。

华夏历2127年,晋国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诸侯会盟。晋悼公踌躇满志,欲借此盛会向诸侯们夸耀晋国的强大地位和雄厚实力。旌旗飘扬,鼓乐齐鸣,各国诸侯的车队浩浩荡荡地汇聚而来。

然而,在这庄重肃穆的场合,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乱子。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依仗着自己的尊贵身份,骄纵轻狂,竟扰乱了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整齐的军阵因为他的肆意妄为出现了混乱,这一幕严重损害了晋国的威严。

魏绛站在高台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和决绝,作为执掌军法之人,他深知若此刻不加以惩处,晋国军纪将荡然无存,往后在诸侯面前更难以立威。但杨干乃是主公之弟,要对他执法,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然而,魏绛心中的大义战胜了一切顾虑。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将杨干之仆按军法处置。这一举措瞬间震动了整个会场,众人皆惊。魏绛之名,在那一刻如惊雷般远扬。

晋悼公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在他看来,魏绛戳辱杨干,就是对他本人的污辱,是在破坏他的声望。他的怒火燃烧在胸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杀了魏绛,以泄心头之恨。

而另一边,魏绛在执法之时,早已充分考虑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但为了晋国的军纪和未来,他毅然将自身的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后,他心情沉重却又坚定无比,挥笔上书,向晋悼公陈述行刑的理由。

他写道:“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今日杨干扰乱军列,若不加以惩处,军纪松弛,往后如何征战沙场?如何保家卫国?在诸侯会盟这样重要的场合,若不执行军法,后果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实乃迫不得已。臣自知罪责深重,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

写罢,魏绛将书信仔细叠好,放置于案上。他转身,面对自己的佩剑,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便要拔剑自刎。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随从们纷纷上前阻拦,苦苦相劝:“将军,莫要冲动,或许主公看了您的上书,会明白您的一片苦心。”

晋悼公在宫中,余怒未消。当他看到魏绛的上书时,起初依旧怒容满面。但随着他逐字逐句地阅读,那愤怒的神情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沉思和动容。魏绛字字句句,皆出于对晋国的忠诚,对军纪的坚守。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狭隘,魏绛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晋国的尊严和未来。

想到此处,晋悼公懊悔不已。他匆忙间赤足奔出宫殿,向着魏绛的住所而去。

魏绛的府门前,晋悼公的身影出现。他气喘吁吁,大声呼喊:“魏绛何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绛听到主公的声音,心中一惊,不知主公此番前来是何用意。但他还是整理衣冠,出门迎接。

晋悼公见到魏绛,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愧疚:“魏绛,寡人错怪你了!你的上书,让寡人如梦初醒。你执法严明,乃是对晋国的一片赤诚,寡人却险些误杀忠臣。”

魏绛闻言,眼中泛起泪花,连忙跪地谢罪:“主公能明察秋毫,是晋国之幸,臣万死不辞。”

晋悼公将魏绛扶起,感慨道:“你非但无罪,反而有功。寡人要重重赏你,擢升你为新军将佐,望你日后继续为晋国效力,整肃军纪,扬我国威。”

不久之后,晋悼公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席间,君臣二人推心置腹,共商晋国的未来大计。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

华夏历2133年,魏绛与赵武一同率领大军,气势如虹,直斩敌将行禀。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天。魏绛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溃败。他的勇猛和果敢激励着士兵们,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大获全胜。

华夏历2134年,魏绛又与士鲂一同戍守梧及制。他们在边疆之地,顶着风沙,抵御着外敌的侵扰,守护着晋国的每一寸土地。

而魏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推行的和戎政策。起初,众人对这一政策心存疑虑,但魏绛坚信此举能为晋国带来长治久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戎政策大见成效。到了华夏历 2135 年,短短八年时间,晋国与戎狄之间实现了和睦相处的新局面。以往的战火硝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的曙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晋悼公为此大喜过望,决定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以及女乐的一半赏赐给魏绛,以表彰他的功绩。悼公感慨地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然而,魏绛却谦逊地谢绝了所赐之乐。他对着悼公深深一拜,说道:“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悼公再三赏赐,魏绛辞谢再三,最终才怀着对国君的感激接受下来。

时光荏苒,华夏历2137年,战火又起。魏绛辅佐栾魇率领下军救援寺地。战场上,局势危急,敌军来势汹汹。但魏绛毫无惧色,他冷静地指挥着军队,排兵布阵,一次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最终,他们成功解救了寺地,保卫了晋国的领土和人民。

华夏历2142年,魏绛再次与栾盈一起,以下军之力攻克寺地。多年的率军作战,让魏绛积累了赫赫战功,但他从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魏绛居功不傲。即便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他也从不居功自傲;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却仍心甘情愿地辅佐赵武。他深知战争带来的伤痛,也明白百姓的疾苦。于是,他曾向悼公进言,恳请国君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悼公的采纳,晋国的百姓因此对他感恩戴德。

魏绛的种种品德和识见,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功绩被人们传颂,他的名字成为了晋国的荣耀。最终,因其卓越功勋,魏绛改封在安邑,享受着应有的尊荣。

华夏历2145年,魏绛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离去,让晋国上下一片悲痛。谥为昭子,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高尚品德。魏绛之子魏舒,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责任,继续为晋国的繁荣和强大贡献着力量。

华夏历2156年夏,烈日高悬,热浪滚滚。在中原大地的边缘,山戎部落如汹涌的恶浪,悍然进犯。他们的马蹄声如同闷雷,打破了边境的宁静,百姓们陷入了恐慌与不安之中。

魏舒与荀吴率领着晋军,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毅然踏上了抵御外敌的征程。他们一路挺进,直至太行山区,与无终及和群狄的敌军狭路相逢。

太行山脉,重峦叠嶂,道路蜿蜒崎岖,地形险要狭窄。魏舒望着眼前的山峦,眉头紧锁,心中忧虑重重。戎狄之军皆是步兵,行动灵活自如,而己方却是兵车为主,在这山地之中,兵车的机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想要取胜,谈何容易。

沉思良久,魏舒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决心出谋“毁车为行”。这个大胆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魏舒心意已决,他深知这是唯一的胜机。

于是,晋军开始了艰难的改造。将5乘兵车的甲士,重新编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这些新改编的步兵与原有的轻装步兵相互融合,重新编组成战斗的基本单位。原本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也在魏舒的精心谋划下,变成了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相互配合的步战阵形。

然而,变革的道路总是充满了阻碍。荀吴的宠臣,仗着自己的身份,坚决不肯舍车就步。在这关键时刻,魏舒展现出了他的铁血决断,当场将其斩首示众。全军将士无不凛然,再也无人敢违抗军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于步战的戎狄军队,远远望见晋军的举动,不禁耻笑起来。在他们看来,晋军此举简直是自乱阵脚,失常之极。他们自信满满,以为胜利在望。

但魏舒却不为所动,他冷静地观察着敌军的动向,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当敌军还沉浸在骄傲和麻痹之中,尚未完成布阵之时,魏舒猛地一挥手中的令旗,晋军如猛虎出笼,以排山倒海之势,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

晋军将士们个个勇猛无畏,喊杀声响彻山谷。他们步伐坚定,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原本不被看好的步战之阵,在魏舒的指挥下,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晋军相互配合,紧密协作,前锋如利剑直插敌军心腹,后卫稳固防守,左翼右翼迂回包抄,前拒死死抵住敌军的冲击。

戎狄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阵脚大乱。他们引以为傲的步兵优势,在晋军的勇猛冲击下荡然无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鲜血染红了山谷,尸首堆积如山。

但晋军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在魏舒的带领下,愈战愈勇,最终大败敌兵。胜利的欢呼声在山谷中回荡,魏舒望着欢呼的将士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经此一役,魏舒之名传遍了华夏大地,他的智勇与决断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华夏历2183年,晋国朝堂风云变幻。执政多年的韩宣子告老还乡,在众人的拥戴下,魏舒登上了晋国执政的高位。

魏献子主持国政后,兢兢业业,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晋国日益强盛。魏氏家族也因此在晋国的地位愈发稳固,成为了晋国举足轻重的家族。

然而,权力的更迭并未让魏舒迷失自我。他始终心怀天下,为了晋国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宁,日夜操劳。

华夏历2188年,为了加强对成周的防御,魏舒决定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为成周筑修城墙。这本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但魏舒却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了韩简子和原寿过负责。

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魏舒的疏忽,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太需要片刻的喘息。长久以来的政务重压,让他身心俱疲。于是,他独自一人跑到大陵泽去打猎,想要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寻得一丝宁静。

大陵泽中,魏舒纵马驰骋,放火烧荒。熊熊烈火映照着他沧桑的脸庞,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功绩与沧桑。然而,命运的轮盘却在此时悄然停止了转动。在归途中,魏舒突然病倒,最终在宁地与世长辞。

魏献子魏舒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魏简子魏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时光流转,魏取离世后,其子魏襄子魏曼多继承了魏氏的使命。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转动,魏襄子也最终逝去,魏桓子接下了这沉甸甸的家族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