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那就多谢大夫了,日后也请大夫多多费心,这可是我女儿唯一的一根独苗……”
“于先生放心,老朽晓得。”
将回春堂的大夫送走,于大儒看了一眼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外孙女儿,皱了皱眉,转身离开。
跟在他身后的于大郎面容也有些焦虑,等到了书房之后,于大郎忍不住开口。
“父亲,蔓姐儿竟然没事,那我们给二皇子的投名状?要不也如当初妹妹那般……”
“横竖她贞烈的名声已经传出去,就算活着对我们的计划也没什么影响。如今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人打扰我两日后的清谈会。”
这可是二皇子特意给他准备的机会,能否名扬天下,门生遍布大景,就看两日后了。想他也算寒窗苦读几十年,虽说于家在江东也算门阀世家,可怎能与京都世家大族相比?更遑论与皇家相比。他这一生一直都在为这个机会做准备,没想到竟能靠着蔓姐儿与当今二皇子搭上线。这也算是那个孩子的造化了。
“只是可惜,那座贞洁牌坊没能等到。若是能得到整个大景第一座贞节牌坊,咱们于家的门楣就更加光耀了!可惜当初妹妹去的时候,没能弄一座贞洁牌坊,否则哪还用的着殚精竭虑?”
于大儒也感慨的点了点头,深感遗憾。不过事已至此,他们如今要做的,还是如何办好两日后的清谈会,届时整个京都乃至大景各地的文人墨客都会前往。若是能在清谈会上一鸣惊人,说不定他还能青史留名。比窝在江东那小地方当一辈子书院院长强的多。
父子两个正在低声谋划,完全没注意窗外一闪而过的身着儒裙的身影。
两日后。
这场由于大儒亲自举办,二皇子牵线的清谈会吸引了天下文人的注意,因为早早就宣告的缘故,这几日京城来了许多各地的学子文人。连京城这座庄严肃穆的城市也多了几分文气。
九阙上下朝路上都能遇到许多拦着官员车马轿子自荐的文人墨客,不得不感慨这些文人学子的勇气耐心。不过话说回来,倒是没人敢拦九阙的马车。当然了,或许是这些清高的文人不屑于和九阙一个女官打交道。不过其中也有例外,就比如今儿个遇上的这位,当着大街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就扑通一下跪到她马车前,双手将行卷举过头顶,那叫一个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