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陛下听得津津有味,接着问:“那阴虚生内热又是咋回事儿呢?”

岐伯老师继续娓娓道来:“这事儿啊,得从咱们的日常生活说起。要是咱们过度劳累,就像是手机电量耗尽一样,身体里的‘形气’——也就是咱们的气血精力,就会变得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吃进去的食物啊,也就是‘谷气’,它转化成能量的效率就低了,上焦这块儿的运输系统也慢了下来,下脘,也就是胃下面那块儿,也跟着堵了车。胃一堵,它可就不高兴了,开始‘发烧’,热气一股脑儿地往胸口冲,咱们自然就觉得里面热烘烘的,这就是‘阴虚生内热’的由来了。而‘阴虚内热’呢,则可以试试‘百合莲子粥’这样的食疗方,百合清心润肺,莲子安神去火,两者结合,就像是给身体内部的‘桑拿房’开了扇窗,让热气散去,清凉进来。”

黄帝大佬又发问了,这次他好奇的是:“老岐啊,你说阳气过旺为啥会让人感觉外头热乎乎的,像烤火一样呢?”岐伯老先生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这啊,得从上焦说起。你想啊,如果上焦这条交通要道不通畅,就像是高速公路堵车了,那皮肤呢,就变得跟紧身衣似的,密不透风。毛孔和皮肤间的小缝隙,咱们叫腠理,也都给堵上了,连带着那些微小到看不见的‘玄腑’(咱们现在可以想象成皮肤下的微循环系统),也都罢工不干了。这样一来,保卫咱们身体的卫气,想出去透透气都难,只能憋屈在里面,越积越多,自然就感觉到外面热烘烘的,跟穿多了棉袄似的。”

黄帝一听,乐了:“哟,原来这热气是憋出来的啊!那反过来,阴气太重为啥会让人体内感觉冷飕飕的呢?”岐伯继续他的科普:“这个嘛,就得说到‘厥气’了。想象一下,一股子寒流逆着往上冲,直接冲到胸口这儿,还赖着不走了,寒气就在胸口这儿积啊积,跟开了冷库似的。暖气呢,被这股子寒气一逼,只好躲得远远的,这样一来,寒气就独霸天下了。血液啊,遇到这寒气就冻得跟凝固的奶油似的,流动都困难,血管啊,就像是被冻住的自来水管,不通畅了。你摸摸那脉搏,哎呀,又粗又大,摸着还涩涩的,这就是中寒的脉象了,跟冬天里的冰棍似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现代版的解读,让这古老的医理更加接地气儿。想象一下,你早上急着上班,匆匆忙忙穿了件薄外套就出门了,结果外面是个大晴天,阳光那个灿烂啊,晒得你直冒汗,这时候你就是黄帝说的“阳盛生外热”的例子。为啥?因为外界的热量太多,你的皮肤毛孔来不及排汗散热,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车流量大增,堵得你动弹不得,体内的小风扇——卫气,也转得飞快想降温,但就是排不出去,所以你感觉热得不行。

反过来,晚上加班到深夜,外面寒风凛冽,你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出公司,冷风嗖嗖往脖子里钻,这时候你就是岐伯说的“阴盛生内寒”了。那股子寒气啊,就像叛逆的青少年,直接冲到你胸口,安营扎寨,暖气一看这架势,吓得躲得远远的,你的血液也冻得跟凝固的酸奶似的,循环不畅,手脚冰凉,这就是中寒的感觉,跟吃了冰镇西瓜还吹了空调似的,透心凉。

小主,

说到治疗,虽然现在咱们不用穴位针灸那么直接,但咱们有现代的方法啊。比如,感觉外热的时候,别急着脱衣服,找个阴凉的地方缓缓,或者喝杯凉开水,让身体自然散热;内寒的时候呢,赶紧回家泡个热水澡,喝杯姜茶驱驱寒,再抱个暖宝宝,让温暖从外而内渗透进去。

至于脉象嘛,咱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能自己摸出那么细致的脉象变化,但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反应来感知。比如,中寒时,你可能会觉得手脚冰凉,脸色苍白,这时候你可以自己把把脉,虽然不一定能摸出“盛大以涩”,但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得比较慢,比较沉,这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我冷,我需要温暖。”

黄帝转头看向一旁正闭目养神的岐伯大师,问道:“老岐啊,你说这阴阳俩兄弟要是搞起内讧,血气也跟着凑热闹,一团乱麻似的就成了病,咱们拿针去扎,该怎么下手才好呢?”

岐伯睁开眼,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陛下,这事儿嘛,得讲究个‘经隧’之道。咱们不是直接跟病魔硬碰硬,而是得走它的‘后门’——经络。气血嘛,血在营分里溜达,气则在卫分里游荡。咱们就顺着这自然规律,四季变换,深浅高低,都得心里有数,才能精准打击。”

黄帝一听,眼睛亮了:“哦?听起来挺有门道的。那要是这血气真的拧巴到一块儿了,病也成型了,阴阳两边还互相看不顺眼,咱们是该补还是该泻呢?”

岐伯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泻嘛,得挑那气盛的时候下手,就像警察抓小偷,得趁他嚣张的时候一网打尽。针一扎进去,得跟那邪气同频共振,就像开门迎客一样,让它进来容易,出去也容易,这样正气就不会受伤。而且啊,咱们还得把邪气逃跑的路给拓宽了,让它跑得更快更远,这就叫‘大泻’。但记住,拔针的时候要果断,那邪气才会彻底投降。”

黄帝陛下眉头一皱,说:“哎,岐伯老师,您说说看,要是想给人补补身子,调理下虚弱的体质,咱们针灸这活儿该怎么做才到位呢?”

岐伯大师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笑眯眯地回答:“陛下,这补虚啊,就像给车加油,得讲究个精准和时机。首先,拿起针来别急着扎,得先稳住心神,就像瞄准靶心一样,心里得有个数儿。”

“然后呢,你得等人家呼气的时候,轻轻巧巧地把针送进去。这就像是风箱鼓风,气往外走的时候,门缝儿就开了,针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进去,不给邪气留一点机会。”

“针一进去,得确保周围严严实实的,就像给针眼儿安了个防盗门,精气儿想跑都跑不掉。这时候,手要快,针得稳,嗖的一下拔出来,就像闪电侠一样,让那股子补进去的气儿,还没来得及溜达就被锁在体内了。”

“您瞧,气儿进去了,针儿就出来,热乎乎的邪气想回头都找不到门儿,咱们这就相当于给它来了个‘关门打狗’,邪气四散而逃,正气、精气自然就安稳留下来了。”

“接下来啊,咱们还得根据人的气息变化,掌握好时间节奏。就像是跳舞踩点,近了不抢拍,远了不拖沓,这样远处的气儿也会被吸引过来,咱们这就算是追气成功了,哈哈,是不是有点像钓鱼高手,坐等鱼儿上钩?”

皇帝陛下对身边的岐伯老师说:“岐伯老师啊,您之前讲的虚实理论,说有十种情况,都跟五脏有关,但五脏不就对应五条主脉嘛?人体明明有十二经脉,每条经脉都可能生病,为啥您专挑五脏说呢?而且,这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不是严格的三百六十五个,但咱们就顺着古人说),万一哪个穴位附近有病,不都得连累到经脉吗?经脉的虚实又怎么跟五脏对应起来治呢?”

岐伯老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黄帝啊,您问得好!五脏与六腑,那可是天生的好搭档,表里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经络、关节这些,也各有各的虚实之症,治疗时就得看病邪藏在哪儿,然后精准打击。咱们来详细聊聊这‘对症下药’的艺术吧!”

“比如说,病在脉上,那就得从血入手,调理血液循环,让血脉畅通无阻。想象一下,血管就像城市的交通网,堵车了就得疏通,不然就得‘堵心’了。这时候,可以用点活血化瘀的草药,比如丹参、红花,各取个10克,泡水喝,效果杠杠的!”

“如果病在血里,那就得调理经络了。经络就像是身体里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不畅,身体就乱套。这时候,咱们可以用针灸或者推拿,沿着经络走向,轻轻疏通,感觉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场SPA,舒服极了!”

“气不顺了,就调卫气。卫气就像是身体的守卫军,负责抵御外邪。气不足,人就容易感冒、乏力。这时候,可以练练气功,或者来点黄芪、党参补补气,黄芪30克,党参15克,炖只鸡,美味又补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肉疼怎么办?那就得调分肉了,也就是肌肉层。这就像是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得放松放松。拔罐、刮痧都是好方法,或者来场轻松的瑜伽,让肌肉放松下来,疼痛感自然就减轻了。”

“筋的问题,比如抽筋、扭伤,那就得调筋了。这时候,针灸、艾灸加上热敷,简直是筋伤的克星。特别是艾灸,找对穴位,暖洋洋的,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说到骨病,那可就复杂了。骨折、关节炎,都是骨头的难题。这时候,除了西医的手术、药物,中医也有招。比如淬针药熨,就是用特制的药酒或药膏,加热后敷在患处,再配合针灸,直击病灶。至于具体药方嘛,那可就得根据病情来配了,不过大致思路就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比如用川乌、草乌各适量,但记得,这些药有毒性,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哦!”

“还有啊,如果不知道哪里痛,但就是感觉不舒服,那就试试刺激两跷脉(现代可以理解为足部的反射区或特定穴位,如涌泉穴),说不定能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呢!”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痛,但检查九候(中医诊断时的九个重要脉象点)都没问题,那就试试缪刺法,就是在疼痛部位的对称位置施针,有点像是给身体来个‘镜像疗法’,有时候效果出奇地好!”

“最后,如果痛在左边,但右边的脉象却有问题,那就用巨刺法,在右边的对应穴位上施针,这种跨区域的治疗法,简直就像是远程遥控,解决病痛于无形之中!”

“总之啊,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关键就在于火候和调味。咱们治病也是如此,得细心观察,精准施治,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