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天下大同

知识的获取没有任何的难度,老师毫无保留的从事自己的教师劳动。

工人也工作在没有任何剥削的工厂里。

学者也尽心尽力的做研究。

每个人都产生每一个人的价值,没有什么你应该对我感恩戴德,我获取知识理所当然。

最后说到的,那是人性,并不是某些思想的范畴。

而人性,那是哲学的范畴,并且千百年来,也没一个人把人性能够彻底说透彻的。

在历史上,大同世界,其实不止是儒家追求着。

先秦两汉时期,道家、农家,都追求着大同世界。

如农家:【并耕而食】

而并耕而食的理想是人人劳动,没有剥削。

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

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

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那道家呢?

【小国寡民】

理想是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

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也“老死不相往来”,而舟车等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

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在西汉之后,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

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孔子的设想里,什么是天下大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天下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处、公正平等、共同繁荣发展。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而在“孔子”的眼里,什么才是“天下大同”?

每个人没有被压迫,没有被剥削,生活在天下为公的世界里。

城乡差异,人与人待遇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人人都能得到开放式的教育与医疗、交通运输工具。

人们不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每天工作8小时。

每周工作五天,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里,有开放式的社会资源的保障下,人们不再追求物质生活,探索世界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科技非常发达,人民就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优质的生活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体人民所有,生活资料各取所需。

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地享受社会的公共福利,人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来探索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

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着,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这才是“天下大同”!

没有什么我雇佣你,你就应该感谢我给了你工作,我剥削了你,你也应该感谢我什么的!

不应该对剥削感谢,也不应该对压迫感谢。

就像是世家,他们传承了知识,让这些知识传承到了后世,我们就应该感想他们吗?

可历史上那些受压迫的底层劳动百姓怎么办?谁去关注了他们?

还要感谢他们对底层的压迫不成?

底层他们不该获得知识么?不该获得他们应该有的一切么?

凭什么?!

凭什么底层就不该获得知识,不该获得他们应该有的一切?儒学本来就是底层应该获得的。

因为孔子他老人家,就是这么想的。

而凭什么底层不能获得应有的劳动价值?

所以,有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该获得的,不是他们应该施舍来的。

没人应该获得施舍,而你,也不应该感谢。

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