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永乐大典

吴昊说不出那么多的文言文,也没办法引经据典。

说孔子如何如何,孟子如何如何。

他只能很直白地陈述利弊,希望朱棣能采纳他的主张。

道理很简单,意思很明白。

朱棣和以往的所有皇帝都不一样,他是特殊的。

他既不是开国皇帝,所有官员都是新任免的。

开国皇帝想要追缴亏空,想也是白想,因为以前的那些官员大多跑路了,或者战乱中死掉了。

而且开国皇帝,相比那点钱,最重要的是维护政权稳定。

即便有一些没有跑路的官员,开国皇帝也不好动他们。

朱棣也不是正常继位的皇帝。

古往今来,甚至之后数百年,直到新社会到来,都没有一个王爷造反成功的人,除了他之外。

无论朱棣的讨贼檄文写得多好,也无法摆脱他到底是以叔叔的身份,抢了侄儿的皇位这件事。

因此追缴亏空,既可以拿到一大笔钱。

又可以凭借这个事情做文章,拿掉一大批背后搞小动作的官员。

在吴昊看来,这简直是百害而无一利。

若说因此可能带来一些官员人心浮动,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人造反。

在吴昊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有本事的跟朱棣打一打?

再说了,真要是有那种铁骨铮铮造反的,拦也拦不住,还不如提前扼杀。

吴昊说完这些话,朱棣却没有立刻回应。

又陷入了安静中。

就在吴昊以为这一次又失败了的时候,朱棣终于说话了:“京城里的黄观、王叔英自尽了。”

“啊?”吴昊看着朱棣,不知道他突然扯到这方面干什么。

“这两人原本是在各地募兵,听到朕称帝的消息,俱投河自尽了。”

朱棣继续说了起来:“前些日子你也看到了,连楹、董镛明知是必死,仍要当面骂朕。”

吴昊的心开始沉下去了。

朱棣还没说完,又继续说出了一个名字:“王琎你认识么?”

吴昊回答道:“臣虽然也是建文旧臣,但位卑职低,不认识此人。”

“他是宁波知府。”朱棣说,“听说朕起兵后,他便造船想要阻朕,可笑后来被他的学生绑了投降。”

朱棣站了起来,沉声说道:“朕当面问他,为何造船。”

“哼,他竟然回答‘欲泛海趋瓜洲,阻师南渡耳’。”

朱棣的脸色很难看,越说气压越低。

“这天下文人,似乎都不曾给朕机会,他们只会盯着血统,难道朕还能比朱允炆更加糊涂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