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修书修书修书

见到朝堂上又陷入安静中,朱棣便主动开口问道:“你详细说说这个想法。”

“是!”吴昊朝着皇帝一拱手,接着往下说道:“首先是好处,若是朝廷组织修书,臣能想到的好处有二!”

“其一,靖难四年,许多学子因战乱耽误了科举,而今虽然恢复了正常科举,但是录取人数有限,很多有些才能的学子就难以出头。”

“而这些学子,本就不事生产,几年下来估计所耗颇多,若是将这些学子全部召集起来修书,则没有人不感激陛下的。”

文官们听了这话,大多都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啊。

靖难四年,打了整整四年的仗,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了很多,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盗匪,学子们想要进京赶考,也得考虑自己能否平安走到应天。

再加上肯定会有人担心一旦去考试考上了,到时候身份会很尴尬,毕竟考上的人也算是在建文朝当过官的,天知道新皇帝对他们是个什么看法。

事关前途,肯定是慎之又慎。

不过这种想法有点政治投机的感觉,所以不方便拿出来明说。

至于吴昊所说的,很多读书人经过这几年战乱,都很穷,若是官府能组织人修书,就能起到以工代赈的效果。

或许这些读书人不至于饿死,但能多一点收入,心里肯定会对朝廷多一份感激之心的。

梅殷和丘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不祥的预感。

然而不等他们打断吴昊,就听到这小子继续说了起来。

“其二嘛,若真能修成这样一部奇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后世每有人查阅古籍的时候,肯定也会感念皇上的恩德。”

实际上如果要说做一个什么事情,能带来的好处,吴昊随便就能想出来七八个。

经济上、文化上的、政治上的,不同群体之间的...

从各种角度,总能想到一些好处。

不过吴昊并没有啰嗦,而是就讲了这两点。

说是两点,其实对朱棣来说,就是一点。

即——收买人心!

无论朱棣如何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但在当时的很多读书人心中,他就是谋反。

只不过朱棣谋反成功了。

虽说“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但谁知道野史又会怎么写,谁知道后世会怎么写。

吴昊后世读史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

吴昊纵观朱棣的这一辈子,朱棣的很多政治措施,都像是想要证明自己一般。

看吧,我可不必朱允炆差哟,我当皇帝是不是必他好?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