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趵突泉的文化元素
李清照纪念堂与易安旧居,座落于漱玉泉畔,始建于1959年,是为纪念李清照,在原丁公(丁宝桢)祠基础上辟建而成的,于199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整修,现今总面积约达4000余平方米,为典型的宋代建筑,是中国规模最大且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
纪念堂呈三院式布局,东面前院为纪念堂,漱玉堂为主展室;后院为静治堂,西院为易安旧居。
其展室内涵风格各异,从图、文、像、书、画等不同层面展示了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成就与一生。在静治堂内,采用雕塑的形式再现了李清照人生中的若干个生活场景。
在李清照纪念堂的庭院内,以李清照的诗词意境为依据,选取诗词中提到的许多写物寄情的植物,如海棠、梧桐、寒梅、淡竹、江梅、芭蕉等,作为庭院的植物选择及配置。
李清照纪念堂最具特色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单面空廊墙面上的石雕装饰与文字雕刻,其中,石雕装饰主要分为石雕画与石雕漏窗两种。李清照纪念堂的石雕画主要以琴、棋、书、画搭配梅、兰、竹、菊形成构图;而石雕漏窗则既有装饰园林的作用,又有保证院内通风的功能。
趵突泉公园内的王雪涛纪念馆,是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一座古典形式的建筑,因纪念当代着名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先生而建。
该纪念馆始建于1987年,位于沧园内。馆内共设有“无陋山庄”“萝月堂”“藕华楼”三个展厅,总建筑面积约为755.6平方米。作为一个以艺术家为主题的展览馆,王雪涛纪念馆内珍藏和陈列了王雪涛先生的遗作、收藏品及其生前绘画用具共计212件。
还有一处纪念馆,就是李苦禅纪念馆。它位于趵突泉公园的万竹园内,始建于1985年8月4日,后于1986年6月11日正式建成开放,旨在纪念当代杰出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1899—1983)。
1985年,李苦禅先生的家人遵照其生前遗愿,将部分珍藏的大师遗作和收藏的名人字画、文物、古代家具等捐献给济南人民。李苦禅纪念馆开放后,常年接待游客,并经常举办名人名家书画展览。
在趵突泉主题公园内的“五三”纪念园,是为了纪念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趵突泉畔制造的“五三”惨案而建立的,该园位于趵突泉公园的北部,总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由“五三”亭(原有)、入口牌坊、警世钟台和“五三”纪念馆组成。
其中,“五三”纪念馆总建筑面积约为307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是观展区,内有蔡公时烈士铜像以及相关文字、照片等资料;二层则陈列着与“五三”惨案相关的历史实物资料。作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三”纪念园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趵突泉公园中存有众多的历史文人题书的碑刻,其中古代石刻34方,现代石刻72方。
在景观表现方式上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分别是立碑、条石与墙体。立碑的形式在点景中最为常见,其中以泉水名字出现方式最多,包括趵突泉、马跑泉、漱玉泉等处的立碑,碑文用材最为朴实,多以墨色为底,以暗绿色调书写文字。
条石多为单独巨型石材,以白雪楼前铭记有《重修白雪楼记》以及五三惨案纪念园处铭记有《济南惨案歌》的条石为代表。墙体出现的形式以李清照纪念园内部、娥英祠周边景墙及公园内众多门洞匾额等最为常见。
趵突泉公园中的楹联,有三联最为出名,分别位于泺源堂、观澜亭、望鹤亭。
泺源堂位于趵突泉北侧,其楹联为“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源自赵孟頫七律诗《趵突泉》。
观澜亭位于趵突泉西侧,其楹联为“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该联出自张养浩《趵突泉》。
望鹤亭位于趵突泉东侧,其楹联为“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源自宋代曾巩的《趵突泉》。
每年必办的趵突泉迎春灯会,历史悠久,自唐玄宗定农历十五为元宵节以来,济南此日夜间便有在泉畔放灯的习俗。
趵突泉公园于1965年首次尝试举办迎春灯会,但因“文革”的到来,仅举办一届就停止了。
“文革”之后,自1980年春节起,趵突泉公园开始正式举办济南市迎春灯会,每年一届,形成传统,并成为泉城济南的文化品牌和冬季旅游项目,举办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地点在趵突泉公园内,是人们为了庆贺、祈福而形成的节日,属于济南市的传统民俗类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