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长叫上憨憨回房间:“憨憨,方才我想起来,换的麦子怎么办?三万石啊!”
朱闻天诧异地看一眼里长,你才想起来?
当然,他没指责里长,而是认真说:“卖给宫里,不是卖给朝廷,咱欠宫中三千多两银子。
只用玻璃镜子来还,要还很久,望远镜咱也不敢赚钱,成本罢了。
这样太子殿下可以拿着粮食去亲民,哪里百姓生活不好了,给送去一部分小麦。
三万石的小麦,不过六千多两银子,咱先把钱还了,以后还能借。”
“是啊!按照银子一算,三万石小麦就不多了,以后咱们每年卖小麦就够给宁国府的四千贯助学钱了。”
里长发现确实不难,一旦把东西归结为银两,就让人觉得少。
“不卖小麦,就给小麦抵钱,不好卖的,本地人吃小麦的少,都种籼米。
给了宁国府小麦,宁国府会想办法安排,到时大家吃了觉得行,再一推广小麦种植,他们就学了。
百姓不懂得那么许多事情,反正你让他们看到你种小麦成功,他们才会带着怀疑与拼一把的心思跟着种。”
朱闻天带着目的性,什么时代都一样,也不止种地的人。
种地的人最显眼,平时都那么种,有人突然种其他东西,会说:瞎弄,折腾吧!什么地在什么时候种什么是有说道的。
等别人第一年种完赚钱了,又说:碰巧,运气好罢了,这还能年年行啊?
第二年人家又赚钱,哎呀!这个似乎可以啊!不,万一不行了,可坑一年。
第三年别人继续赚钱,种,必须种,钱不能全叫他赚去。
然后大家都种,对方换别的种了,种出来的东西数量过多,卖不上价,还不如原来种的呢!
明朝的百姓更是如此,一个是有保证的,一个是种了搭人力还未必行的。
“成,按憨憨你说的做,你若不是守村人,咱村也不会跟你那么种。”
里长承认,当初收完水稻,已经累得不行了,还要租牲口种油菜籽,并且与苎麻一同种。
换个人来,官府的也不可以,只有守村人先去动手搬在地里的稻捆,村民才跟着动。
“嗯!守。”朱闻天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