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粮草好办熟人遇

整个大同,不是一处小村子如此,所有的都一样,双方一看,你们有新的洞了?我家也是,那咱就说个亲吧!

今年还能收获大豆与高粱,吃饭没问题,将来的日子一定好过。

至于彩礼什么的好说,象征性地给点即可,大家都穷,想多要就别嫁人,想嫁到外面?一百里外拿路引。

……

在朱标队伍帮大同百姓的时候,阳曲县那里终于得到消息,官员估算了下距离,选择放弃,不去了,到地方人家又走了。

而北平所在,收麦子比大同晚一些,现在也都收完,同时帮着种下大豆与高粱。

徐达带着太子府与秦王府的部分人手到此坐镇,在听到有的地方总是被水淹没,大家都不愿意种粮食的时候,太子府的人提议改种水稻。

别人收小麦,这里开始翻地、育苗,育苗所用的还是队伍里的水稻。

队伍一般不直接带大米和白面,保存期短,容易受潮,唐朝、宋朝、元朝的行军都是如此。

把这些个水稻给种下去密集育苗,其他的地翻耕、耙平、修田垄格子、施肥、灌水。

当小麦收完,并且帮着种好大豆与高粱时,水稻的秧子终于能够用来插秧了。

同一时间,朱标的队伍赶到,得知种了一大片的水田,他问里长:“这是适合种水稻吗?”

“之前就有,种水稻的地方乃是顺义县,旁边是大河,上游有汤和、南河、潮河三条河,最后是白河。

接着一部分进到三角淀,一部分从运河入渤海湾,那条河很大,不种水稻就总被淹。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别人种小麦,那里种水稻,如此才有收获。”

里长介绍当地的情况,补过课的,到一个地方之前,必须先学。

“如此说来,朱太一确实不错,胆子大,还聪明,敢下决定。”朱标高兴,他没去那里看呢,只听人说那里大量种水田。

朱太一出的主意,他是太子府的人,以前总在下丘村混,为人机灵、行事果决。

“咱这粮食不够吃了吧?”朱樉现在愁吃食,在大同的时候只换了一点粮,百姓要留着粮食生活。

到北平,同样只能换一点粮,十万大军,一般地方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