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部跟上,能做多少做多少,你回到江南后,也多多采购棉花……争取年底之前,弄出来一批棉布,好供给军需!”
朱由检吩咐高顺义,顺便又给他升了职位,等高顺义把南直隶的逋赋收了再回来,就能掌握针工局。
而高顺义也知道,针工局此前没有实权,可等到后面皇爷真把皇家纺织的场子开起来了,自己这官职可会值钱不少!
更何况皇爷的信誉在宫人口中十分的好,不少宫人觉得,只要替皇爷把事情办好了,就能有收获。
他高顺义还怕后面没高位坐吗?
……
“制科还没有完全弄起来,就给了朕这么大的一个惊喜,朕实在是高兴的睡不着觉!”
半夜,朱由检还在回味着那被赐名为“冯氏机”的纺车滋味,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周皇后也高兴附和,“那这张贵,岂不是要当制科状元了?”
朱由检却是顿了顿,“这还不好说。”
“天下间聪明人不少,百姓为了求活,更是什么法子都能试,万一民间还有高手呢?”
“不过此前他们手里即便有秘方秘术,也多是自己捏着当传家宝,不给外人看……要不是开了制科,这些人只怕还不肯拿出来。”
正如冯氏他们,
若不是被逼的无处可去,哪里会把自己的智慧结晶拿出来,求朝廷庇佑?
朱由检不敢小觑百姓。
古来王朝,哪个不是被小民给摧残倒下了?
哪怕最后吃果子的并非百姓,可仍旧是那不可数计的草民将王朝的最后一口气给消耗了。
西北天灾以来,朱由检时常担忧西北那边会爆发民乱,席卷天下。
好在据武之望所奏,因着去年他催着人种了甘薯,让百姓家里有了点存货,年初时节并没有生出大乱。
而武之望通过方正化的操作,也学会了去王府打秋风,厚着老脸借了几次钱后,便下令修缮了陕西各地的水利,能挖几口井就挖。
陕西官场上,朱由检对当地官员也是说到做到。
但凡是在推广甘薯种植上立了功劳的,都在元年之初的人事调整时,被朱由检迁去了他省富足之县。
功劳不够但也有苦劳的,则是赏赐了银两,多加勉励。
这便让陕西官员们有了额外盼头,做事起来也愿意用心了。
若是今年陕西风调雨顺,那很多乱子就会自己平息下去。
朱由检如此期盼着,最终闭眼睡了过去。
……
等到武举当天,
朱由检又亲自去了武举会试之处,不摆仪仗,只做寻常官吏暗中观察。
毕竟皇帝出面,那当时殿试之时。
他见有两人能将百斤大刀运转自如,其他人虽不能百斤,但八十斤也能操持随心,便高兴的跟随侍的高忠他们道,“朕又得英雄人物!”
商敬石见有人能马上开弓,五十步正中靶心,也在不停点点头。
虽比不上自己,但也算好射术了。
可惜张石头之前身为响马,没能参加武举,不然凭借他的天生神力,想来也能在这考场上炫力耀武。
不过想着他们马上就要去蓟镇,有的是打仗立功的机会,也不再遗憾。
之后放榜,毫无问题。
毕竟会试考官可是知道天子有过来观望的,若有手脚,天子并不介意用主考官的人头来平息考生们的怒火。
小主,
及至殿试时,朱由检在武英殿亲自检阅武贡生们的风采。
他甚至看的心痒难耐,亲自下场,跟人比试骑马弓箭。
其他大臣看的直接皱眉。
只是朝廷对武举之制,多不完善,并没有说不准天子亲自下场的——
前宋太祖当年测试文状元,一时之间在两个读书人间难以抉择,还让他们打一架分胜负呢!
比起皇帝这种“侮辱”状元的命令,皇帝自己“侮辱”自己,应该不算过份。
起码内阁都没有吱声,主考的英国公张维贤也只在旁边乐呵。
而武举的最后项目,仍是做题。
毕竟朱由检也不想选出来只有勇力的武夫,能文武双全者,必然是人才。
经过一定时间的批阅后,朱由检钦点王来聘为一甲第一名武状元,翁英为一甲第二名武榜眼,张载赓为一甲第三名武探花。
随即降旨,令武榜进士同文榜进士一样,举行盛大的传胪大典。
天子亲御金銮,文武百官齐集殿下,听鸿胪寺官传唱武状元、武进士的姓名。
金殿传胪的第三天,又赐恩荣宴。
可谓对此届武进士们,极尽殊荣。
“如今国家多难,处处用兵,朕得贤才,岂不珍重?”
“武进士同一般从军报国者不同,既入金銮,便要为国家将才之储,故诸位还需多读兵书文法,不可偏废文武!”
“我朝太庙,多以武臣陪祀,今日朕既同诸位宴饮,来日未必不能于太庙中相守相望!”
朱由检高举酒杯,对着在座的武进士们殷殷叮嘱。
武进士们也纷纷举杯,为天子庆贺。
说罢,朱由检又让人抬出来一把精钢所铸的大刀,鞘上雕花,极是名贵。
原是会试比武那日,王来聘的大刀挥舞得极为精彩,朱由检喜爱他的英武过人,特意从宝库中挑出来一把宝刀,令兵仗局再行精铸,以赐王来聘。
除了武状元有此赏赐,榜眼翁英也因善强弓而受赐精弓一把,探花张载赓因大力而受赐一把大槊。
三人俱惊喜交集,上前谢恩:“皇上重武若此,臣等效命疆场,不捐躯杀贼,何以报圣恩!”
朱由检哈哈大笑,将三人扶起。
之后,朱由检又将这批武进士安排去地方任职,为守备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