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 长远眼光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085 字 2个月前

如果把这些事情按照时间轴连起来看,王畿甚至有点怀疑朝廷是有意放海汉人北上,利用他们的军事力量来介入辽东,从而形成坐山观虎斗的局面。海汉跟后金打得越厉害,大明从中获益就越多,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理论上的驱虎吞狼计划也有相当大的风险性,假如海汉到了山东之后不是选择往辽东去,而是就地发展,抢占山东半岛的土地,那大明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王畿也不太相信朝廷会冒这么大的风险,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真要打也未必打得过海汉军,既然海汉人没有表现出大肆入侵的意图,那干脆就睁只眼闭只眼,先看看海汉到底要在山东干嘛再说。而之后海汉直接跨海去了辽东,这只能说朝廷的这种缩头乌龟策略是赌对了,海汉人并不想跟大明开战,他们宁可去跟北方的金人作战,也不想与大明撕破脸皮。

或许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之后海汉邀大明派使臣在辽东会晤,大明方面才会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海汉的一系列外交要求,并且在领土问题上专门网开一面。而被石迪文评价为“目光短浅”的浙江布政使王畿,对于这种国际形势观察和了解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现在既然有海汉的正主就在面前,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就容易多了,石迪文深入浅出的几句话便点醒了王畿,让他意识到了自己想法的偏颇。

“王大人,我们选择找你商谈合作,不是因为你掌控了浙江的粮食市场,也不是我们找不到浙江官场上的其他合作伙伴,是因为我们认为你的情况最适合作为我们的合作对象。”石迪文继续劝说道:“如果阁下连这种最基本的合作都做不到,那恐怕我们也要重新考虑这个合作关系的可靠性了。”

石迪文已经可以确认,这个布政使的政治敏感度和眼光可能还不如曲余同、何冠之这样的知府,以他的官位对于当下的形势还判断不清,足见其能力也比较有限了。不过这对海汉来说倒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这样的官员会比较容易对付一点。石迪文觉得根本不需要三亚那边再派人过来,靠自己就能搞定这个王畿了。

石迪文一番劝说果然是起到了作用,王畿的态度明显产生了动摇,当即便表示万事好商量。正如石迪文所说的那样,海汉要找合作伙伴也不见得一定要找他,这平级的三司除了承宣布政使司,还有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两个衙门,那两个衙门的掌权人虽然是分别主管军事和刑名,但品级可是跟他一样同秩同阶的从二品,在浙江官场上说话也同样管用。

如果海汉放弃他,去找另外两个衙门合作,虽然可能要走一些弯路,但最终也还是能达成同样的效果。但海汉有选择的余地,王畿可没有,如果没了海汉这个合作伙伴,他想整合浙江的粮食市场,只怕等到任期满的那天都还是没法完成。而王畿对于此事又极为执着,甚至不屑于石迪文向他推荐的其他合作项目,哪怕就是为了这份执念,他也得先保全与海汉的合作关系。

石迪文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才知道大明官场上原来还真有这种能力跟职务完全不匹配的“庸才”存在。当然说庸才其实也稍微夸张了一点,至少王畿在操控本地粮食市场这件事情上,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了海汉,甚至已经达到了让海汉今后的粮食采购无法绕过他的程度。这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绩,但起码证明王畿也有其擅长的本事。施政能力不行,可经营贸易方面却也算得上是好手了。

王畿除了咬牙答应石迪文的要求就别无选择了,反正京城发出来的建交公文应该已经在途中了,过不了两天就知道朝廷对海汉的真正态度是什么。如果实在不行,到时候再反悔也是来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