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住世说法共四十五年,为了宣扬正觉、解脱的教法,走遍了恒河两岸,以憍萨罗国(Kosāla)、摩揭陀国(Magadha)和毗舍离国(Vai?ālī)为主要的宣法中心,曾在憍萨罗舍卫城的只园精舍说法约25年。佛陀一生度化了许多弟子,其中杰出的弟子有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等。
6、入灭
佛陀80岁时,在毗舍离城患重病,当年雨季过后,偕弟子向西北行,打算为一生行化过的地方,做最后的开示及寻礼。佛陀在路途中,食用了铜匠纯陀(Cunda)供养的「栴檀树菌茸」(Sukara-maddava)之后,似乎是因为食物不洁或中毒,忽然得了严重的血痢(可能是现代的赤痢 dysentery),腹泻剧痛几乎濒临于死,但佛陀摄持于心,忍受无有怨言。此后,佛陀勉强走到拘尸那罗(Kusināra,末罗国之一邑)附近的树林,已无法再支撑,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之间铺下卧具,佛陀头部朝北躺下,向右侧偃卧,告知弟子们即将入涅盘。此时,阿难守候在佛陀身边,聆听最后的教诲。当夜,传说年纪已有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Subhadda)请佛开示,当晚须跋陀罗即见法、证道,成为佛陀的最后度化的弟子。
根据南传铜鍱部觉音论师着作之《善见律毗婆沙》『序品』的说法,佛陀是在二月十五日平旦(凌晨)时,在拘尸那罗附近的娑罗双树间入灭。火化后的舍利(遗骨),由释迦族相近血缘的东方八个氏族带回建塔供养。据『长阿含游行经』的记载,这八个氏族各为末罗族的波婆国、跋离族的遮罗颇国、拘利族的罗摩伽国、婆罗门族的毘留提国、释种族的迦毘罗卫、离车族的毘舍离国、阿阇世王族的摩竭陀国、末罗族的拘尸那罗国。除了由八族兴建的舍利塔以外,再加上主持分舍利的香姓 Dro?a 婆罗门建于战主国的瓶塔(供奉分佛舍利的瓶),以及毕钵罗 Pipphalavana 聚落的末利 Moliya 族人,建了供奉火化残余碳灰的炭塔,总共有十塔。
7、结集法教
佛陀住世时诸大弟子中,辅助佛陀教化最有力者是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圣弟子被后世尊称为双贤弟子,但二大圣弟子在佛入灭前,即已入灭。佛入灭当时,僧团的大长老摩诃迦叶(Mahā-kā?yapa)为了见佛陀,正从瞻波国前往拘尸那罗,途中闻佛已入灭,而赶往拘尸那罗,并代表僧团为佛举火荼毘。二个月后,大迦叶在摩竭陀国阿阇世王支持下,召集了五百名阿罗汉,在王舍城的七叶窟安居三个月,并共同结集出佛陀的教法,史称「五百结集」,
三、印度佛教发展的主要阶段
按照历史分期,印度佛教大致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后期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初期、后期)、密教四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佛陀正觉後至佛灭当年「第一次结集」;B.C.432~387)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本佛教(「第一次结集」至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B.C.387~287)
初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00年至佛灭后150年;B.C.261~237)
中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50年至佛灭后350年;B.C.237~37)
后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后350~600年;B.C.37~A.D.213)
末期部派佛教与中期大乘菩萨道 (佛灭后600~1000年;A.D.213~613)
后期秘密大乘菩萨道(佛灭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印度佛教的灭没(佛灭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1、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面佛经记载在印度现也基本失灭殆尽,佛陀时代的书面记载更无有发现,系统保留下佛经最完整的是中国的三藏经典。佛陀的教导最初在印度都是由各派口口相传的。佛灭度后,为了便于记忆,佛弟子们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此即后来的所谓大、小乘二派佛教的开始。佛教的基础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这些都是大小乘各派所认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佛从缘起思想出发,指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称佛法的三法印,此是佛法的最重要标准。一些小乘学者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这实际是佛教的一些基础理念和原则而已,并非即是“原始佛教”,而无视北传佛教尤其最重要的汉传佛教保存的大量佛典记载,单以个别部派佛教的说法为标准,则显然是狭隘和荒谬的。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性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2、部派佛教
佛灭后百年,因对一些戒律方面的分歧,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