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农政新书》
农政新书,由明朝中期技术大拿徐光启,于万历年间所着,其中就已经清晰明白的记载着土豆和玉米,甚至明确指出玉米是外来作物“他方得种。”
而红薯传播到国内的时间则更早了,史籍清晰的记载一个叫做陈振龙的华侨,从吕宋(菲律宾)冒着杀头的风险,将红薯藤藏在汲水绳内,带回中国。
这些农作物一直在东南沿海很小的区域零散种植,并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
李俊业在好几个月前,土地还未开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让刘有为专门派了一伙计,沿运河南下,在东南沿海地区采集到这三个作物的种子。
只不过这一趟仓促,带回来的种子并不多,一样也只不过几千斤,但是这对于李俊业来说,已经够了。
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三种现在常见的作物,因为他们高产,耐瘠,耐旱,使以前无法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都能直接开垦种植他们。
他们在清朝中后期传播至全国后,是导致清朝中后期人口大爆炸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望着漫野的绿意盎然,李俊业心情好不舒畅。
他和王永坚一起边走边谈,不知不觉中靖海堡竟然已经到了。
靖海堡本来就残破,被建奴一把火烧掉之后,那就更残破了,可以用一片狼藉来形容。
唯有土夯的城池,在建奴的大火中,劫后余生,城墙上三三两两的士兵,正当值巡守,夕阳的余晖下,显然更加苍凉。
“小的参见李将军!”
李俊业刚进城门,一个身材肥胖,体态臃肿的士兵,戴着宽大的毡帽,朝李俊业拜见。
“周千户,您怎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