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把我们勾来

“上课啦!”晚饭后张志成在操场上喊道。

战士们汇集过来。

袁红梅身边站了十几位老师,张志成身边站了四五位老师。

大家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课程,然后到地窝子里上课,外面实在冷。

老师在地窝子门口,那里有光,能看书本,听课的在里面坐着,听就是。

学写自己名字的,老师用纸张写下,教会笔画顺序,自己拿回去一笔一划在地上临摹。

炊事班的战士没空,收拾锅碗瓢盆,准备下一顿的食材,还要给豌豆地添柴火。

冯素莲看着不多的黄豆,还有不少的绿豆、豌豆挠头。

黄豆可做的东西多,消耗快。

绿豆相对少一些,弄啥呢?豆芽?

好像也只有这个,一斤豆子发个五六斤豆芽,就能做一顿炒豆芽。

算起来是最划算的,其他的消耗量都比这大。

打了一斤绿豆,温热水清洗后,找了个无油的簸箕,铺平,用油毡布盖上,再压上些泥土。

冯素莲也没辙,能做的就这个。

没下雪前还能搞到婆婆丁、蕨根榨粉、辣蓼草、野花椒、酸酐。

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啥都没有。

补给中有一捆海带、一袋紫菜,东西是好东西,可刮油。

没有油水的海带、紫菜越吃越挠肠刮肚,夜里都睡不着。

内陆人一直以为海鲜好吃,但没有油水的海鲜真的不好吃,越吃越饿。

这就是为啥有人迷惑,以前海边的渔民守着大海却很穷、很饿。

长期吃没油水的海鲜吃不饱,渔民会拿海鲜去找人换粮食吃。

这会儿老冯守着海鲜也是无奈,偶尔弄一顿换口味行。

不能一直吃,越吃越饿,粮食遭不住。

冯素莲没想到一个师部会穷成这样,还不如团部、营部。

其实都是一样的补给,区别在于一团团部与几个营部距离较近,又在朗萨城附近,交通相对便利,消息传递快。

都赶在下雪前薅了不少野菜、蕨根等储藏,又有大木箱种豌豆苗,还有坛坛罐罐装。

品种丰富,伙食质量好。

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搭着庆功宴吃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