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这都是人之常情。蒙古大军不断南下,兵事连连。这些臣子,怎能不忧心国事,或者蠢蠢欲动?
江南东路和淮南两路各有五六万精兵,京湖路也有五万锐士,十几万虎贲,再加上数万水师,如今大宋边军兵强马壮,携火器之利,将臣都是起了心思。
“陛下,臣以为,鞑靼大军势大,北地糜烂,北伐断不可取。如今之计,不如联和鞑靼,先灭了金朝,坐收渔翁得利。我大宋尽得河南之地。然后伺机北伐,恢复北地。”
宋金世仇,不共戴天,邹应龙此言,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小主,
宋军取了河西走廊,休养生息,那是迫不得已,因为大宋需要河西的养马之地,以及西部的屏障。现在即便是恢复北地,还要与民养息、劳心劳力,没有得利,反而要被牵连。
不如直接夺了河南,凭借大河以拒蒙古大军,再伺机北上。
“陛下,北方糜烂,但河南也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河南深受黄河之害,旱涝频发,若是夺取河南,反而要调江淮米粮北上,助其恢复。臣以为,不如作壁上观,守好我大宋疆土即可。”
白发苍苍的兵部尚书宣缯,又持另外一番看法。
诸位大臣的看法虽然不太一样,但都是以大宋的利益为重。但最终的抉择,还在赵竑的决断。
“两河之地,如今的情形如何?”
“回陛下,自兴庆五年,蒙古国才开始在两河置办仓廪,建立驿传。以耶律楚材主管两河民政,缴纳赋税。窝阔台以史天泽、刘黑马、粘合重山三人为万户,张柔、严实等汉军将领辅之,分兵据守两河。刘黑马镇守河东,史天泽和张柔驻守河北,严实占据山东。”
“耶律楚材……”
想起这位熟人,赵竑不由得会意地一笑。
有耶律楚材坐镇燕京,汉臣们经营两河,总比蒙古贵族们统治强得多,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一些。
只不过,数年战事,北地的汉人十不存一,有没有百万人口都不知道。即便是恢复两河,恐怕还得从宋地移民,填补北地人口缺失。
“陛下,窝阔台即位蒙古国汗位,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王公大臣行君臣之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窝阔台誉为“社稷之臣”,任中书令,执掌两河赋税事宜。其和女真人粘合重山在北地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建立赋税法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之所。耶律楚材主张文治,创学校、劝农桑、省刑罚、薄赋敛。其人有大才,北地汉民稍安。”
邹应龙跟着奏道。
看来,耶律楚材在北地的文治,让这些宋臣,也是佩服。
“陛下,窝阔台即位,必会南下灭金,以巩固其在蒙古国之根基。世间已无西夏,窝阔台灭金,势在必行。陛下若是不愿意联蒙灭金,只要坐山观虎斗,静待两国攻伐,我大宋伺机而动就是。”
邹应龙狂带节奏,杜杲迟疑不定,似乎也开始改变了主意。
就连孟珙也是不再吭声,似乎也在考虑邹应龙的谏议。
北地糜烂,人口奇缺,大宋即便是出兵,又能得到什么?到时候被民生拖累,反而与国不利。
“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们以为,朕就不想吗?但你们想过没有,蒙金世仇,一旦蒙古大军灭了金国,河南的百姓,又能剩下几人?连年征战,如今的陕西之地,人口不过四五十万,想起来朕都觉得脊背发凉。”
赵竑微微一笑,满脸的无奈。
中华遭受的苦难太多,百姓人口剧减,文明岌岌可危,这不是人间正道。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真正的英雄豪杰,又有几人?
“当日西夏危急,朕完全可以作壁上观,等蒙古灭西夏后,再行占领河西之地。朕之所以出兵,就是为了西夏数十万百姓不被屠戮,文明不被抹去。”
“陛下心忧天下,实乃万民之福!”
杜杲感佩不已,肃拜行礼,邹应龙也赶紧一拜。
雄心勃勃的大宋天子,原来还是个心太软的至善之人。
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为国为民,在这一点上,皇帝可以秒杀世间诸人了。
“陛下,如今天下之势,鞑靼虽兵锋正盛,但我大宋王师,不是不可与之正面交锋。金国已是落日黄昏,行将就木。北伐还是固守,陛下圣断,我等誓死追随陛下,唯陛下马首是瞻!”
孟珙接着杜杲,大声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