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贺夫子看着他笑,小胖崽也笑。
一老一少,莫名和谐。
圣上看着这一幕,垂下长睫。
吴中和看着陛下神色,回忆起当年种种。
昔日陛下征战沙场时,偶然救下抱着一堆书籍的贺夭。
陛下问:“命悬一线,君为何不弃书而走?”
贺夫子答:“某远不如书。”
他认为书比自己要重要的多。
而立之年的贺夭与圣上引为知己,贺夭也一度为圣上奔走,在圣上弑父杀兄后。
以桃李满天下之名,为圣上多加美化。
可最终二人却分道扬镳,吴中和也不知为何,圣上也从未提过。
只记得当初贺夫子离去之时,道:“陛下非某效忠之君。”
记得昔日他愤愤不已,陛下为当世大才,天生明主。
却不是贺夭效忠之君,他只觉得贺夫子眼睛瞎了。
贺夭,贺夫子,少时有美名。十二岁以智谋退敌数千,十五岁以文扬名天下,二十岁已成当世大儒,三十岁名满天下。
先帝为贺夭文采所感,屡次邀见,贺夭置之不理。
还在文坛大肆宣扬,先帝为昏庸之君。
漠北踏破大昭山河,贺夫子为女眷奔波游走,终是免了她们受累。
只是漠北国君多次以大昭子民要挟,要贺夫子为他传书立碑。
贺夭不允,他便恼羞成怒,要杀了当时正在漠北的贺夫子。
这样的大儒,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国之中,皆有权贵将贺夫子引为座上宾。
这样不分国度,以民为本的大儒,人人都敬重他的品德。
若当时漠北国君真杀了贺夫子,只怕天下都要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