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封消息来自东南,斥候言辞谨慎,说高棉国虽有调兵之举,但粮草的调配却并不充足,而且所集结的兵力似乎也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的大战。
我心中一动,手指顺着舆图上的路线滑动,喃喃自语道:“粮草不足,兵力有限,这其中必有蹊跷。”
第三封消息是关于吐蕃的,斥候提到吐蕃在暗中集结精锐部队,动作隐秘却又频繁。
我目光一凛,吐蕃向来野心勃勃,其动向不得不防。
紧接着,第四封消息也证实了吐蕃的异动,在靠近山南的边境,吐蕃的哨卡明显增多,巡逻的频次也大大增加。
最后一封消息来自山南当地的斥候,他详细描述了山南的防御情况,以及周边的地势地形。山南地势险要,乃是我朝西南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我将五封消息一一看过,又对照着舆图反复思量。高棉国虽有进攻的架势,但种种迹象表明,其粮草、兵力的准备都不充分,更像是在虚张声势,吸引我朝的注意力。
而吐蕃那边,精锐部队的集结,哨卡的增多,以及对山南的觊觎,都透露出一股危险的气息。
“高棉国不过是一路佯攻,吐蕃才是真正的威胁,其主攻方向必然是山南。”我猛地一拍桌案,心中已然有了判断。山南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吐蕃一旦得手,便可长驱直入,对我朝的西部边境造成巨大的威胁。
我立刻招来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和兵部尚书林墨,当然还有在宫中的太子戴寿宁,将自己的判断告知于他们。
三人听后都同意我的判断,我随即下令让山南将军谭新宇加强山南的防御力量,兵部随时做好增派援兵的准备,同时密切监视高棉国和吐蕃的动向。
三人各自领命退下后,我心头还有一阵疑云没有散去。吐蕃、蒲甘、高棉三国算得上是以吐蕃为首的盟国了,虽说蒲甘和高棉一直纷争不断,但是在吐蕃的强压下两国也都把我大理视作不可缓和关系的敌国。
吐蕃和高棉的消息都有了,只是这蒲甘还没有消息。这蒲甘可也是一个悍勇的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