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可见,尽管杨聆着《前秦书》,以《东都世言》为重要史料,也转抄了其中大量文字,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区别。这种区别,显然是杨聆有意而为之,尤其是杨聆在看到《东都世言》的情况下,又将其中的一些记载故意舍弃,更可见其意志。
杨聆的舍弃,主要在于以下三处:
第一,上引《东都世言》第81则,《前秦书》全然不见;第二,上引《东都世言》第82则,光宗之言“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则叔躬临万机,诚亦天下之幸”,并称晋王“叩头流涕,迭称‘死罪’”,到《前秦书》中则成了“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删去了“则叔躬临万机,诚亦天下之幸”和后面晋王的“叩头流涕,迭称‘死罪’”;第三,上引《东都世言》第83则,《前秦书》全然不见……
通过杨聆的这些史料删减行为,可以发现,杨聆具有明显的试图掩盖中兴君臣之间的矛盾,从而塑造中兴君臣之间的和睦之倾向。
《东都世言》第81则,光宗敕中言“皇叔总政军国,专断内外,劳拟摄政,疲埒假君,务垂心躬泰,毋辛勤至疾”,其微词之中已经体现了光宗对晋王专断的不满,而“晋王得敕,惶恐大惧,自是之后,二千石及以上任免靡不先奏后行”,一方面体现了晋王的敏锐,另一方面,无疑也说明了晋王察觉到了光宗的不满,并不得已为之做出改变。杨聆在《前秦书》中删弃本则,当有不愿使后人看到光宗与晋王这对君臣之间的矛盾的意图。
《东都世言》第82则中,光宗称“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则叔躬临万机,诚亦天下之幸”,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应是情绪之言,但此语无疑也体现了光宗对晋王权力专大的不满与猜忌。而晋王听闻此语,“叩头流涕,迭称‘死罪’”,也体现了晋王的恐惧之深与自保之切。《前秦书》尽管大致收录了此则记载,但刻意地删去了“则叔躬临万机,诚亦天下之幸”这半句和晋王“叩头流涕,迭称‘死罪’”的记载,使这段记载中光宗与晋王之间的冲突程度,较《东都世言》记载中光宗与晋王之间的冲突程度,有所缓和。
《东都世言》第84则,晋王在南冯山失守后,弃河北之地而走,于是“或言于宋王曰:‘义旗兴举,殿下功最,今奈何使人居于己上邪?今正可隙此际会矣。’”此后宋王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这些间言者,“以是朝野谣言遂熄。”可见,尽管通观《前秦书》,殊无有关晋王与宋王之间矛盾的记载,但根据《东都世言》中此则记载,可以想见,在当时,朝野之中,不乏认为晋王与宋王之间存在矛盾之人,并且产生了相关的“谣言”。而杨聆在《前秦书》中删弃本则,当有不愿使后人看到时人对晋王与宋王这对中兴名臣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疑虑的意图。
结语
综上可见,在《前秦书》的编纂过程中,杨聆对《东都世言》中有关中兴君臣的一些记载,进行了有意的删弃。通过对原始史料的这些有意识的取舍,杨聆在《前秦书》中将光宗、晋王、宋王等中兴君臣之间的矛盾与不和尽量进行了掩盖,从而尽力塑造出了中兴君臣之间的和睦景象。杨聆的这些努力,一方面,应当是希望通过塑造中兴君臣之间的和睦景象,从而塑造出光宗、晋王、宋王等君臣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应当也是希望通过历史书写,促使其所在时代(西秦)的臣僚能够忠君事上、和谐相处。
尾注:
①(西秦)杨聆撰,(西秦)都云令注:《前秦书》卷16《晋王世家》。
②⑨《前秦书》卷7下《光宗本纪下》。
③《前秦书》卷70《史家志》。
④(西秦)沈艺撰,(西秦)皇甫佑注:《东都世言》卷2。
⑤⑥⑧⑩《东都世言》卷9。
⑦《前秦书》卷56《佞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