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州自古多出富商,只要说动几个有名望的带头,想来这事不难办,先借得粮食,之后再逐年还上,如此也可解燃眉之急。”

黎统勋心里盘算着,这苏礼未曾任过地方官,如今突然出任尧州刺史,又逢水患,启用此人,多半是皇上的主意。

天后卓拔自己于前,不好太过违拗圣意,万事讲究个平衡,如今倒要给他苏家挖个坑,毕竟苏家才是济城最大的商贾。

黎统勋想看看这刺史大人到底是何种心境,毕竟官府借粮,难借又难还,富商借出来的东西,多半要打了水漂。

苏家原本就是尧州第一商号,此策一出,必然要苏家带头拿出粮食来,否则其他商号绝不会应允,这把火迟早要烧到他这位刺史头上。

他若是借粮,则损失是苏家,还要得罪一大批士绅名流,

若不借,眼前的困局无法突破,激起民变,只能说明他这个刺史德不配位,早晚卷铺盖走人,这老儿一旦离开尧州,很多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苏礼听了黎统勋的建议,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一个惊喜之色,说道:

“黎大人果然才干出众,出了不少好点子,我看这样,着各县衙开本地官仓赈济灾民,

同时出告示向富商借粮,数量、时间都要明确,具体条陈就由黎大人和钱大人商量着办。

至于军粮这条线也不能闲着,向朝廷如实禀告,争取筹粮赈灾,要提出遇到非常时刻动用军粮的建议,然后等待旨意,如此方才保得万全!”

随后,在钱丙三和黎统勋简单交接了刺史府的印信和杂务后,苏礼又分派了些日常的事务。

议事完毕,众人这才纷纷出了刺史府,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去为前程奔忙!

原本朝廷旨意已当众宣布,一应事务交割得差不多,钦差变成了刺史,理所应当搬进府衙,只是有些随身之物尚在驿馆,需收拾一番。

韩山鼎陪着苏礼上得马车,往西城驿馆而去。

到得驿馆,已是下午,驿馆除了钦差卫戍和两个京都带来的下人,并无其他外人。

这时,韩山鼎才从怀里取出一封密信递给苏礼,说道:“大人,这是皇上交给你的信!”

苏礼打开来看,仔细看完后露出一丝喜色,说道:“皇上准了奏请,可以组建秦小友所说的那个机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