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威武。”
“将军威武!”
“大明万岁。”
“大明万岁!”
老朱几人备受震撼。朱刚崇拜的说道
“这就是小弟带的兵啊。我也没见他去军营啊?怎么带出来的呢?”
老朱等到喊口号的环节了,格外激动。等下就能听到皇上万岁了。听到明己改成了大明万岁,就坐不住了。
明己正准备让大家解散归营时。就看见老朱怒气冲冲的朝自己快步而来。立马喊到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明己的声音,麒麟军的声音,百姓的声音!
老朱立马就笑了。步子也慢了下来。最终停在了原地。感受起来了。
明己那会如他所愿。紧接着来了一句
“马皇后千万岁”
“马皇后千万岁!!!”
口号是有魔力的。特别是针对有了惯性的人群。
老朱愣了愣,也没什么不满。咱也喜欢咱妹子千万岁。逾制不逾制都不重要。
麒麟军有序的归营。车队还是卸船。江面上密集的船只。
明己征收的商船加上沈家的船,大小船只逾百。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老朱得知这些船只全是运的粮食。百万石之巨。乐的差点蹦起来。三地灾民之困已解。
“明己,这事办得太漂亮了!咱一定要好好的赏赐你!”
明己已经习惯了老朱的空头支票。而且自己的确没有想要的。
“皇上,你还是赏赐沈先生吧。两次出海,带回了番薯和粮食。我只是躺在家中。没什么功劳。”
“哈哈,都赏!”
“老朱,这批粮食,我留下二十万。算你还我的。平定江南粮价,还有之前借粮的百姓。运五十万回京救灾,绰绰有余了。”
“行,咱准了。嗯?那还有二十万呢?做什么?”
老朱压根没想过明己扣下这二十万。留给自己的可能。
明己看了看老朱。老朱不是小心眼的人?
“这二十万不用下船了,运去黄河。黄河决堤的危险你是知道的。我建议你用这二十万粮修河道!”
既然知道了洪武七年黄河决堤。明己决定改变他!百姓无辜!
“咱去年不是刚刚返修了吗?再修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吗?”
明己沉默了一会儿,思考着怎么说。是不是需要提前改道。明己深呼吸了一口气
“老朱,回侯府吧。我和你商量个事。你考虑一下。”
老朱看明己郑重的样子,点了点头。明己让郭英带着军队归营。举行庆功宴!
回到侯府,明己让老朱把李相和刘基请来。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对不对。多一个聪明人多一个意见。
老朱看着明己,这小子今天怎么像个正常人了。
不一会儿,李善长和刘基来了。两人都有些奇怪明己今天怎么不和自己开玩笑了。
沈秀准备离开时,被明己叫住了。明己去过的地方比较多。也许能提些意见。
“明己,你说吧!”
老朱见人齐了。便开口道
“皇上,诸位大人。我想给大明第二个五年计划提一个建议。不知道对不对。所以想请大家一起参考一下。”
老朱点点头。众人也就没开口了。明己出声道
“我提的建议是,黄河改道!”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朱没有表情
“说下去”
“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多沙少水,有地上悬河之称。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决堤,造成广袤的黄泛区。损失极大。所以我才有这个想法。”
明己说完,停顿了一下。给大家思考的时间。老朱就不乐意了。踹了一脚。
“把你的话说完,别卖关子。”
明己有些无语。
“好吧,现在黄河河道是由江苏入黄海。兰考,曹县,商丘,徐州,淮阴一带都是黄泛区。波及面广。危害大。还容易倒灌入淮。
如果不走河南府,由原阳改道,经聊城,过德州,滨州,由东营入渤海。缩短距离,引泥沙入海。说不定还能解决山东历年大旱呢。老朱,你们考虑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己说完就不言语了,清咸丰皇帝倒是改过河道。只是黄河依旧咆哮…
“你们如何看?”
老朱颇具领导才能啊。你们先说,我做总结!
“老臣对地理涉及不深。此事还是听听伯温的意见吧。”
刘基脑海里勾勒地理图,本就游历山川,对各地都熟悉。加上这两年又丈量全国土地就更熟了。
刘基思索了半天。眼睛也亮了起来
“圣上,臣觉得此举可行!利于大明!有利百姓!小侯爷当真豪气。有御黄河之勇!刘某佩服”
“他当然豪气了!不豪气也不能几次三番抗旨了!”
老朱提了一句,随即自己也思索起来。算命先生觉得可行。明己也赞同。老朱就在思考如何做了
明己看着沈秀,
“沈先生,你生意遍布各地。也去了不少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侯爷,草民不敢妄议国政。”
明己刚要开口,老朱就开口了
“对了,沈秀两番入海。带回了神物番薯。又运回百万粮食。于大明有功。赐江兴县侯。年俸五百银”
老朱原本打算赐伯爵的。沈秀又立一功,也尝到出海的甜头了。赐一个从三品县侯也不算什么。
“草民叩谢圣上隆恩。草民必肝脑涂地,为大明……”
“行了,帮衬着明己,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现在你可以说说了”
老朱打断了沈秀的话。办正事的时候表什么忠心啊。没眼力见!
“沈先生,恭喜恭喜。我们都是侯爷了。你不用自称草民了。自称本侯爷,或者重臣就行”
“谢过侯爷。沈秀依旧是皇家商会的沈秀。”
沈秀谦虚的回答。县侯在三国时期算是侯爵之最了,下面还有长侯。自唐以后就不行了。
郡侯,有自己的封地了,食邑不过五千。食邑过万称万户侯
明己的郡侯是从一品爵位。其上就是正一品国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