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得,别说了。道理咱懂,自古以来,没几个叔叔心里头安分的。”
朱元璋突然笑了,“好小子,李景隆刚刚来过,咱还想着呢,你就也跑来了。说吧,啥事。若是想着开海,那就甭说了,咱不准。今儿不准提,往后也不准提。”
开海与禁海,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动辄几十万百姓,都得跟着朝廷简单的一张嘴,而背井离乡。
再有倭寇,里头也有不少的,就是从大明朝逃出去的。至于海盗,那更不必提。
朱允熥冲李景隆使一个眼色,后者无奈,只得行一个礼说话,“皇爷,外面那些国家,可都是满满一船的银子。”
朱元璋冷哼一声,闷闷开口,“光想着银子,咋就想不到银子之外的事。建国之初,朝廷下令禁海。几十万百姓,都得往里头迁。这才多少年,就又开了。”
“怎么办,再把百姓往回迁?大孙啊,几十万人就得因为你这一句话,大费周章。朝廷法令,朝令而夕改。”
“长此以往,朝廷威信何在。咱一道旨意下去,咱是不必操心了。你动动嘴皮子的事,那可得从户部到各省再到各府县,一层一层的下去。这得多少年,才能都给弄好。”
“沿海三省百姓,刚从禁海还没缓过来,就又给开了海。时间久了,可是要生出乱子的。”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话对朱允熥来说,醍醐灌顶。
从户部而知,洪武三年起的禁海,直至十七年,也都还没完全结束。单单福建一省,仍有一府四县百姓,还未曾内迁。
朝廷花费,更是多达上百万两银子。
无论对谁,这似乎都是一个无底洞,一直在往里头砸钱。
如果此时开海,那朝廷十几年的花销,将完全付之一炬。不仅如此,朝廷甚至要增兵沿海三省,谨防民变。
因为禁海一事,福建民变不止,多有星火燃原之势。
可开海所带来的巨大益处,朱允熥同样也是看在眼里的。
永乐二年,朱棣下旨逐开泉州、松江二府。福建水师,全力征剿倭寇,打通商路。仅仅是到了永乐五年,泉州一府税收,翻了三番。甚至,可比甘肃一省。
永乐七年,大明真正走向盛世。国强而民富,万国皆来朝拜。
无数的白银,汇集于大明。不否认朱高炽在监国时,做的不比朱棣差。但朱高炽自个儿也说,“述我朝功,先帝不减太祖。海贸一事,无论朝廷与民,皆有大惠,此大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