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坎伯兰的作家

天武十三年,大地震。男女叺唱,不知东西,山崩河涌。民及六畜多死伤之,惨不忍睹。然天幸,凪岛沉没,岛中异物不知所踪,唯闻非人之音,隐约于风中。此秽物之声,乃嶋响也。——《下总国风土记》(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春的坎布里亚郡(注2),天空失去了颜色。灰色的云层像沉重的毯子一般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连续几日的阴雨未曾停歇,冷风夹杂着细密的雨滴,像无数细针般刺在脸上。

冷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文学经纪人艾迪·康威裹紧大衣,试图抵御侵入骨髓的寒意。

雨滴在伞面上奏响单调的乐章,诉说着无言的哀愁。

“为何要自讨苦吃,离开伦敦那舒适的办公室?”艾迪在心中暗自嘀咕。

为了这次与马丁.伍德的会面,艾迪推迟了原本安排在伦敦与西蒙.格雷厄姆的会面。

西蒙是艾迪在Reddit上发掘的一位新晋作家,因在都市传说小组内的作品而小有名气。

艾迪曾给他发过邮件,打算将他网络连载的短篇小说重新包装成单行本。

然而马丁.伍德不仅是艾迪的朋友,还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作者,也是艾迪职业生涯中第一个签约的作家。

他固执地拒绝电脑,坚持用笔墨创作。

这种近乎顽固的古典作风,却让他在恐怖小说界独树一帜,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文坛,作者不仅要在幕后埋首创作,还要参与各种见面会、朗读会,并在社交媒体上保持活跃。

马丁无疑是这方面的天才。现已年过不惑的他,总是神采奕奕,在各种文学节上妙语连珠。

马丁立体的五官、深邃的目光、古铜色的肤色,还有那一头如火焰般灼热的红发,都令他在女性读者中极具吸引力。

两人的合作曾经如鱼得水,然而 辉煌终究难以持久。

近年来,马丁几本新书的销量都不尽如人意,而他在社交媒体上对某些书评的评论让艾迪现在想起都感到头疼。

马丁曾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某位印度裔作家的书:“不得不承认,某些地区的移民确实对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影响。

“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学有其独特的价值,迎合某些特定群体的口味往往会削弱这种价值,而这种迎合本身也可能是对经典的亵渎。”

马丁这种言论被许多人视为带有种族倾向,导致他在出版界的地位岌岌可危。

艾迪当然少不了为他善后,不得不在出版社和媒体间周旋,试图平息这场危机。

马丁则一如既往地没有听从艾迪的劝告,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继续在社交媒体上肆无忌惮地发表类似言论。

出版社迫于压力给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从一签三本变为一本一签,而这还是艾迪经过再三努力才争取到的结果。稿费大幅缩水,艾迪的佣金也可想而知。

从昔日的宠儿沦为落魄贵族,卡尔克萨联合经纪公司的巴克利·皮克曼对此表现得冷漠而疏远。

艾迪虽然同情马丁,但必须听从老板的指令。

无疑这对马丁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是一记重拳,如同许多昙花一现的作家,他开始自暴自弃,酒精和药物开始侵蚀马丁仅有的名声。

可当七周前,当艾迪的办公室门被推开时,他惊讶地发现, 眼前的马丁已经不见了酒鬼的颓废,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见的光芒。

马丁提出了一个以日本为背景的创意,声称找回了创作《噩梦维度》(那是马丁的畅销之作)时的灵感。

作为经纪人,艾迪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见过太多昔日之星,每一个都声称自己正在构思一部足以咸鱼翻身的大作,滔滔不绝。到头来,他们只能在酒吧里对着女招待夸夸其谈。

可眼前的马丁似乎又和那些自命不凡的蠢货不同。

也许是戒酒中心起了作用,他的眼神中带着一种令人生畏的专注,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

“也许吧,但至少不会比现在更糟。”作为朋友,看到马丁重新振作,艾迪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欣慰。

思索再三,艾迪决定给马丁一个机会。考虑到他们多年的关系,他甚至私下预支了一笔稿酬。

这在业内是极为忌讳的做法,如同在刀尖上起舞,艾迪可不敢让巴克利·皮克曼知晓。他只是希望,这一次马丁不会让自己失望,不会辜负这份冒险的信任。

马丁踏上日本的那一刻起,艾迪满心期待他会全身心投入创作。

可马丁在脸书上发布的照片却描绘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照片中的马丁俨然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观光客,足迹遍布从熙攘的东京到古韵悠长的京都,从巍峨的富士山到神秘幽深的高野山。

下面的评论倒是颇为友好,仅存的死忠还会与马丁互动,并期待看到他的新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艾迪努力说服自己,这或许只是马丁独特的取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