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火绳枪如此威力卓绝,朱由榔下令军器局全力赶制,希望在清军进攻前能多武装一些部队,增加守城力量。
现在,他既不缺人力,也不缺材料,唯一欠缺的便是时间。
至于那些“红衣大炮”,自然全部安装在了城墙上,十门“红衣大炮”如钢铁巨兽般矗立在城墙上,其中北门四门,东、南、西门各两门,威严赫赫。
朱由榔觉得“红夷大炮”这个称呼带有歧视意味,便将其改成了“红衣大炮”。
他亲自检验,发现“红衣大炮”的射程远胜往昔的大将军炮。其射程可达一千五百多米,如火龙出渊,威力更是惊人。
他喜出望外之际,凭借此坚城利器,何惧满清鞑虏?
然而,另一个念头如电石火花般在他脑海中闪过——满清占据了大片明朝疆土,岂会没有掠夺众多明朝的火器?
他回忆起与李定国探讨新会之战时的情景,李定国便是在攻城时缺少强大的攻坚武器,而清军却配备了大量从大明缴获的火炮,甚至还仿制了许多威力不相上下的火炮。因此,明军伤亡惨重,这也是李定国野战勇猛,攻城受挫的关键因素。
“如果他们用这些武器攻城,那镇远、遵义和都匀的城墙还能坚如磐石吗?贵阳的城墙又能否安然无恙?”
朱由榔的心头猛然泛起一股刺骨的寒意,好似一盆冰水无情地泼洒在他的头顶,令他顷刻间汗流浃背。
他似乎能看到,满清的军队,如一群凶残贪婪的恶狼,携带着数不胜数的火炮,如狂潮般席卷贵州的大地。
朱由榔迫不及待地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紧急商议应对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维兴首先打破沉默:“陛下,我们可在城外加筑土墙,以抵御炮火的猛烈攻击。”
武大定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我们还可以令兵士多挖掘壕沟,设置障碍,让敌军的火炮无法靠近城墙。”
马宝思索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计策:“陛下,臣愿领一军,屯于贵山之上,占据高地,令敌军不敢轻易靠近城墙。”
经过深思熟虑,朱由榔决定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防御。
士兵们在城外筑起了一道道厚重的土墙,用于抵御炮弹的攻击。同时,他们还在城外四周挖掘出多条壕沟,纵横交错,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限制敌人攻城武器和火炮的打击距离。
朱由榔下令预备了充足的沙土和水,随时准备扑灭城内可能发生的火灾。
此外,在他的命令下,工坊中的工匠们也在加班加点,加速制造炮弹和火药。还有一种特殊的头盔——铁盔,防止炮弹或其他火器的子弹碎片击中要害。
至于马宝所说分兵之计,他仍在犹豫之中。城内守军本就紧缺,再分兵两处,恐怕会被敌人逐个击破。
朱由榔心中暗自思忖,是否要将白文选调回贵阳呢?然而,这个念头刚起,便被他生生掐灭。白文选、冯双礼等人身经百战,与清军屡次交锋,又怎会不知晓清军火炮的厉害?应对之法,他们自然比自己更为清楚明了。而且临阵撤回,贵阳东、南、北面将门户洞开,无险可守。不仅不能撤回,自己坐镇贵阳,还要随时准备支援他们。
对于贵阳城的指挥权,他原本打算完全委托给孙可望。但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让马宝来指挥,因为他对孙可望的忠诚仍有所保留。
而马宝在紧要关头的倒戈,已经清晰地表明,他与孙可望之间的情谊已经走到了尽头。
朱由榔凭借自身经验,号令城中居民挖掘防空洞——当然,这是为了防御炮弹而设。与此同时,他责成城中官员组织紧急情况预演,以确保清军炮弹入城时,百姓们能够处变不惊。
此外,他还传唤皇后王少姬,命其统领“凤凰军”开展现场救护演练,模拟在各种情境下如何救治伤员,并在太医的指导下拟定简要的救护流程。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朱由榔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迎接清军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