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仙长。”谢文眉开眼笑的说道。
从江宁府到滁州这一路,凌云道长指点赵易与市井乡民攀谈交流,探查吏治,访查民俗民风,闲暇时候传授谢文功夫,每天都过得很快很充实。
一路上路过州府、县城、镇店与乡村,虽有规模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但总体情况相差不大。大宋开国六十余年,世道还算太平,但绝大部分百姓整日劳作仅仅混个温饱而已,遇到旱涝之灾或病虫害就会饥民遍地。这还是以富庶名扬天下的江南,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大宋所谓的繁荣远非后人想象的那样,一个繁华的汴京并不能代表大宋所有郡县。
望着田间寒风中依旧劳作的庄稼人,赵易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大宋朝最苦的是他们,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纵观两宋,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高达百余次,喊得最多最响亮的口号是“均贫富”。
凌云道长看着赵易宁起的眉头,明白他心中所感。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他经历过战争的残酷,见过流离失所的百姓。世间有太多的不平与悲哀,有太多的委屈与无奈。相比一般人而言他承受的痛苦更多,为了结义大哥留下的血脉易儿他被迫离开军营,最后辗转到天台山做了道士。
谢文没注意到他们的异常,心思全扑在练功上,每天早起晚睡练,一得闲暇也练,有一次骑在骡子上睡着了差点掉下来。
西北风越来越大,天气越来越冷,吹得路上行人也日渐稀少。从江宁府出来十天后他们到达滁州。此时已近腊月,滁州城内做买做卖的商贩越来越多,市面上逐渐喧嚣热闹起来。
郑记杂货铺的郑掌柜正指挥伙计们在门前悬挂大红灯笼,不经意间看见一个少年公子站在不远处看着杂货铺的牌匾,他先是一愣,再揉揉眼睛仔细看去,兴奋的大叫一声:“赵公子,真的是你!”
“大叔一向安好。”赵易上前深施一礼。
“好好,公子也安好。”郑掌柜抱拳还礼后,抢步上前紧紧拉住赵易的手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嘴里喃喃说道,“半年多不见,公子瘦了,一定是读书累的。”
赵易客气两句,给师父、谢文与郑掌柜双方做了介绍。
“多谢郑掌柜在小徒落难时出手相助。”凌云道长对郑掌柜打了个稽首。
“仙长说的哪里话,令徒大才,不仅满肚子文章而且做生意也没人能比,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快往里请。”郑掌柜看到赵易师父亲临,忙不迭把他们往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