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识字如金的年代,昂贵的求学花销,就连范离也是被惊的目瞪口呆。
一套文房四宝,就算是质量最差的,也需要五两纹银才能置办一套。
更别说藏书典籍,根本就不是钱的事,求得一本论语,完全要靠运气。君子六艺,更是让范离望尘莫及,想都不敢想。
六艺中只是一个乐字,范离就算把山上老百姓全卖了,也买不起一把古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范离总算是明白了,为何古代读的起书的,都是名门望族子弟。
且不说其他,单单一个能识字,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就算种一辈子的地,也供不起孩子上一年学的学费。
可范离已经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山上的孩子,争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学堂在建,教师已经上岗,范离四处奔波采购教材教具。
县府财政不够,他就自掏腰包,就算掏光了范家家底,他也要把这个官办学堂弄起来!
范离所做的一切,黄岗县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府衙门也就黄岗山以前的议事厅。
大门口总会放着一摞摞的铜钱,最后几乎天天都会被一地的铜钱堆的满满当当。
那些修建学堂的工匠,也不再收取费用,全当是为县里做义工,有口饭吃就行。
不要以为百姓是愚昧的,他们只不过是没有办法,选择了妥协而已。
当希望的光芒照进了千家万户,谁又不愿意抓住这束光芒呢?
黄岗县百姓们的齐心协力,让翰林院一众学士感触颇深。
他们中的很多人自愿将雇佣费用降了下来,象征性的只收一两,以此来告诉世人,学识如金,不可荒废。
可范离却没有答应下来,依然支付每月八两的雇佣费用。
而最让范离头疼的书籍问题,还是由这帮学士出面与前来巡视的曾孝序协商。
开州府文库,下放书籍,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而曾孝序也非常赞成此事,答应的也特别痛快。
“总算清静了……”
范离坐在县府内,舒服的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
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总算让他清静了一些。
可这份清静只维持了片刻,便被一个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