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闻声一笑,摇头答道:“吾心尚未安定,仍需反复品鉴,此地墨宝无数,我所追求者,唯有唐伯虎真迹。”话语间,目光如鹰隼,扫视周遭,心绪起伏:“若能将真迹拥入怀中,必然能扬我威名。”
时光悠悠,王哲步履不停,直至一画前顿足,心弦颤动。画面描绘的是山河壮阔,流水萦绕,意境深远莫测,仿佛置身于水墨江山,美轮美奂。王哲心头暗惊:“此作竟颇有伯虎风骨,若真迹无误,定要将其纳入麾下。”
他细致入微,思绪纷飞,仿佛与唐伯虎灵魂相遇,那自由不羁的笔触,灵动流转的气息,在画卷上跃然而现。王哲喜上心头,如能确证为真,其声望必将飙升;反之,失望在所难免。
忽闻诸葛大圣发问:“哲兄可知此作由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王哲愕然片刻,摇头回:“未曾闻其详,但观气韵风格,颇与伯虎相似。”内心默想,若能获知更多信息,实乃如虎添翼。
诸葛大圣凝神思虑,随即道:“此处宝物繁多,何不直接向周氏探询?得知真伪,心中定有筹算。”王哲频频颔首,认同其策。
于是,王哲偕同诸葛大圣与李雪,共赴周氏面前,请教画中奥秘。周氏笑意盈盈,对这画作信心满满,缓缓道出:“此作源于唐伯虎亲笔,经世流传,虽稍有破损,风采犹存当年。”
王哲闻罢,心潮澎湃,追问:“有何佐证,可证其正统?”周氏从容一笑,未言而喻,取出一方古籍,徐徐展开,手指轻点,指向记载之所在:“古贤所载,伯虎之作,俱在此录,君可细心考究。”
王哲喜出望外,急忙接过古籍,细读其间,果然查到唐伯虎姓名,心中疑云尽数消散,躬身向周氏谢过。一旁李雪与诸葛大圣同感欢悦,齐向王哲献上赞誉。
“哲兄,幸得此瑰宝,前程必将一片灿烂!”李雪笑语连连,眼底尽是对好友的认可。
王哲心怀喜悦,却深知,拥有此画不仅关乎自身荣耀,更为唐伯虎艺术的宏扬添上一笔重彩。暗自誓愿,定要借此为契,深研绘事,立志在艺术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岁月如流,那夜,王哲与诸葛大圣、李雪聚谈于雅阁,畅谈古今,品味艺术韵味,沉浸在古色古香的世界。月挂苍穹,星辉点点,王哲胸有成竹,满怀希冀,未来之路,将因手中那一抹唐伯虎笔下的山水画卷,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辉。
是夜,繁星点点,月下古亭中,王哲静坐,目光悠长。此际价格之高昂,实乃千古罕见,然他对周少曾并未劝阻,只因昔日佳酿共享时,王哲已明悟周少曾之志向。票赋之事,其数竟达数十万贯之巨,实乃令人艳羡之资,此番举动虽似挥霍,然于最后一博之际,亦不失为孤注一掷之计。
收了他人馈赠,王哲深知个中深意,纵是他身为江湖中德高望重之士,仁爱侠义,万人之师,亦须对其言行担责。否则何以立身于世,日后又何人敢与之交好?王哲,乃守信重诺之人,受人之托,自当谨慎提点周少曾,以防大局有所疏失。
面对周家小女晓彤,王哲言辞温和而坚定:“欲立于江湖,此机遇珍贵异常,莫与那些虚名之人纠缠,徒增烦恼。那江湖之外,脑残狂热者甚众,无理取闹,一旦触怒,恐毁前程于顷刻间。待晓彤弱冠之年,地位稳固后,再谋他法,方不失为良策。”
周父初闻此事,愕然之余,愤怒之色溢于言表,审视女儿的眼神充满疑惑与不悦。王哲言之有理,既然周家已得利,多一番告诫,乃善意之举,不可不慎,以免因蝇头小利失却大好前程。周父心下盘算,养儿育女之辛酸,唯有父母能懂,此事需慎重处置。
周少曾虽内心恼怒,却强装笑颜,口中连连致谢:“哲兄,实在感激不尽!”言辞间虽藏谢意,内心却是暗潮涌动,五万金虽小,但在俗人眼中,已是令人震惊之数目。
王哲观其神色,心头一软。周少曾,圈内赫赫有名之辈,然其行事风格总教人捉摸不透。王哲明知周少曾开价之低实属离谱,背后牵涉复杂利益纠葛,但他并不欲深究,只愿为晓彤铺就一条安稳之道。
晓彤静静而坐,虽不言语,内心却翻江倒海。自幼在尔虞我诈的江湖中磨练成长,深谙其中苦涩与无奈。父母之付出,她铭记于心;但未来之路,能否顺利前行,仍是未知之谜。王哲之言,犹如甘露滋润心田,既是鞭策,亦为警示。
周父瞥见女儿沉默寡言,不禁忧心忡忡,低声询之:“晓彤,心中有何所感?”晓彤微怔,随即轻摇螓首,深知此时不宜深谈,便答道:“我自会细细斟酌,父亲。”
王哲心生欣慰,晓彤虽年幼,却心思成熟,能洞察世态炎凉,实为难遇之英才。他暗暗发誓,必将悉心辅佐,助其在江湖之路稳稳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