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坐吧。”
赵骏摆摆手。
“是。”
苏洵又坐了下来。
“你们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吧。”
叮嘱了苏洵之后,赵骏的目光又看向了苏轼二人。
“是,知院。”
苏轼二人也连忙站起身。
“你们是从襄阳坐火车来的吧。”
“是的。”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运用,还看到了什么?”
赵骏问。
苏轼正在想该怎么回答。
苏辙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风景。”
“百姓过得好吗?”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那汴梁呢?”
“很繁华。”
“仅此而已吗?”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还了太多。”
“是啊,好了太多。”
赵骏点点头:“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会更糟糕。你们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会饿死人。”
苏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间,成长在大宋高速繁荣阶段,类比的话,算是相当于后世八九十年代。
那个时期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像以前的那种大饥荒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们感受不到饿肚子是什么感觉。
但赵骏却清楚。
因为他来时行走过天下,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那个时候苛捐杂税之重,加上各种剥削,天灾人祸,百姓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就像他处理淮南赈灾粮食一案的时候,杀了那么多贪官,可却无法挽回死的那么多灾民一样。
而如今大宋蓬勃发展,同样也存在新的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增,粮价低廉,税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发,朝廷还会招募工人搞大基建。
基本上只要不是懒汉,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现饿死的情况。
然而赵骏却依旧不满意,他看着二人继续说道:“而跟从前比起来,现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无忧。可我不会说百姓现在能吃饱饭就是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因为我只会说他们过得还不够好,好的层次要不断地往上提升,这才是为国为民。”
“原来如此。”
“所以汴梁现在的繁华,我却并不觉得是大宋国家有多强盛,真正的强盛,是每一处都如汴梁,每一处都兴旺发达,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好,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知院志向远大,令人钦佩。”
苏轼兄弟肃然起敬。
赵骏笑道:“这些事情,我本不该对你们说,你们又知道为何?”
“小子不懂。”
“我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你们是年轻人。”
“年轻人有何不同吗?”
苏辙问道。
“自然有不同之处,比如你们的智慧。”
“智慧?”
“不错,你们伯父已经跟我说过了你们在火车上的想法,很好,从未接过过理科,却能如此有构思,这说明你们很聪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骏用欣赏的目光看向他们说道:“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