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奥斯曼帝国用十二万人包围维也纳的那次战斗。
其实这十二万人里是包含了辅助兵种、后勤兵种、仆从军、以及雇佣军的。
真正属于奥斯曼精锐的近卫军,数量也就三万多人。
在中华统计战场数字的时候,只计算在前线的将士,从来不去计算其他的辅助兵力。
若是加上辅助兵力,为南欧战区这个重装镇服务的军队可多了去了。
沿路保障后勤的多个守备区、多支运输舰队、第一运输镇的两个团。
那这参战的人数,轻轻松松就能翻上好几番。
打仗有时候真的别去看纸面数字,要庖丁解牛般去了解背后的真相。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老板投入了三十万军队,却被五六万孙刘联军打败。
曹老板这三四十万军队,有刚刚归降的荆州兵十来万人。
再去掉守卫粮草和后勤线路的兵马。
真正能与孙刘联军作战的精锐,也就十来万人。
依靠水路快速机动的孙刘联军,其实是在一打二,而不是一打六。
至于三国演义里曹老板的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那只是小说,可千万别被误导了。
所以奥斯曼埃及行省的这五六万人军队,大维齐尔心里明白,能够作战的精锐真的很少。
他们绝不是对面中华陆军一个重装镇的对手。
北非各省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注定要丢失的省份,不如用来换取别的地方。
比如卧榻之侧的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
双方的会谈进行得很快。
用许仕林的话来说,双方都在唠干的...
于是一份中华从塞浦路斯岛南部和克里特岛撤军。
奥斯曼帝国从北非撤军的口头协议,很快达成。
最后大维齐尔加上了一个小小的要求。
埃及行省的百姓,只要是自愿的情况下。
都可以跟随奥斯曼军队,从埃及撤往挨州以北。
对于这一点,许仕林是举着双手双脚赞成。
中华要的只是土地,可不要那些土地上的人口。
可这些同样信仰的百姓,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百姓前往边疆区之后,可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从而稀释民族比例。
既然先知三世将这些百姓视为了资源,那又何来自愿一说。
留在北非和埃及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于是把枪口和矛头对准了这些百姓。
他们强硬的驱赶着,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前往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