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第一次改进,这个飞行器拥有了隐身能力,隐身材料是秦岚指导生产的。
由于其飞行时既没有声音又没有一般的雷达可以侦测到,而且速度还没有达到卫星可以明显观察到程度,可以说是全维度隐形飞行器,专业蘑菇户。
其缺点明显,无力靠这种飞行器飞离地球,而且升空前期较慢。
第二个已经说过了。
第一个原理亦简单,普通飞行器也难摆脱星球,需要火箭那样的东西做助推系统。可是新飞行器没有这种条件,原因是:其质量有严格限制。
如果要以这种飞行器远离本星球,那我们需要在近地轨道建立一些弹射器,以这些弹射器为中间跳板,每次弹射都会降低弹射器的势能,弹射器的势能需要用电能补回去,电能以太阳能补充并以"电磁"的方式作为"中间商"将能量换成重力势能。
这样,飞行器能量不太足的问题可以缓解,当高度足够后需要降低高度,将重力势能再换成动能,只有动能足够才可以在轨道上稳定运行,在那里补充能量!
能量补充好后再以更高的弹射器为中间跳板,这样,再次重复一些过程,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失去电场加持,就停那了,没办法,偏偏恒星在电磁场方面其实并不算太优秀,至少不能就直接利用吧。
这基本就决定了这种飞行器不会是星际航行的工具,但是行星表面确实方便,而且还省了能量,毕竟有部分能量会由大气支付,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由大气支付。
因为带电粒子在限制电场运动的距离远远无法与在大气电场运动的距离相比,而且后面的设计有部分带电粒子更是在限制电场中直接固定不动,直接要大气电场支付所有能量。
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缺点的缺点,就是,这样的飞行器会消耗大气能量,不知道其补偿速度能不能赶上消耗速度,如果不能的话,对电离层就有一定损伤,可能会使星球表面物质逃逸变简单。
这可是大问题,如果星球表面的气体逃逸光了的话,现有的生物体系很有可能直接崩溃,到时候又是一次生物大灭绝。
但是,如果大气补偿速度足够,那么他们就有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电池,一个自行免费充电的超大恒星能电池,这非常好,难道不是嘛?
当然了,这个新产品的专利属于谁?肯定不会现在就拿出去的。
其实这种东西很多人都脑洞过,但是,非常可惜由于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材料研究团队,所以,他们无法根据设计制出需要的机械来完成构想,以至于现阶段这个飞行器都还是概念,或者说想象。
其实不能怪他们,因为电场跟随系统非常复杂,即使设计出来,没有配套的调节手段亦无法实现。前面就说过的,大气电场并不均匀,甚至会在某个地方骤降甚至反转,比如:昆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