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粮食虽然重要,可朝廷现在不缺吃的,缺得是银钱。
何为改稻为桑,那便是将稻田毁掉,改种桑树。
将农户变成桑蚕养殖户。
多织丝绢,充盈国库。
只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
这件事,成了后面百姓造反的导火索。
毕竟,在他们看来,改农田为桑田,以前交粮改成现在交绢。
似乎只是缴纳赋税的方式变了,其他不应该照旧如常吗。
然而,朝廷没有想过的是,以前交粮,不管赋税沉重与否,交给朝廷剩下的粮食,总归是粮食,哪怕饥一顿饱一顿,也能勉强过活下去。
如今改稻为桑以后,交给朝廷丝绢,剩下的丝绢再去买粮,届时,大多数良田都变成了桑田,又哪儿来的粮食可买?
即便有,又哪里能便宜?
百姓手上剩余的丝绢又能买多少粮食?
很多事物发展往往很是奇特,
比如,老百姓自主生产的时候,产出的东西由官府收缴的时候会变得十分廉价,
然而,当老百姓放弃原有行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之后,再回过头来,购买当初自己行当所产出东西的时候,你又会惊奇的发现,它变得价格昂贵。
这是后话。
帝君本想将这条政令立刻发布,
不过,眼下正值年末,眼看马上就要过年,百官都不想在此时搞得时局动荡。
大家辛苦一年了,谁不想安稳过个好年?
右相是不愿意让百姓过不好年,而左相一派是觉得,眼看便是年节,再实施政令,大家又要辛苦。
年底了,收受各方贿赂都忙不过来,哪有空实施新政。
其实就是大家只想年节休沐,无心政事。
何况还是恶政。
李如璋作为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更是深谙此道。
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写不出什么新鲜事。
最多的就是吃人和被吃,以及如何讨上位者开心。
毕竟讨好君主,才能官运亨通。
李如璋既然已经决定韬光养晦,那他便要将奸臣这个事业发展到底。
除了给帝君准备了丰厚的财货,
他又用鲸鱼的骨头拼凑了一副小的“龙骨”,以及许多染血的将士的军牌。
在奏章上,他声称,即便自己这边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也只制服了一条小的恶龙。
另外一条大的,狡猾残暴,已经致使许多将士葬身大海。
本来正值新春佳节,不应该提及此事,扰乱帝君兴致。
然而,李如璋受帝君恩泽深厚,自感有愧,且恶龙一日不除,他心中便一直难安,可现在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只能厚颜请求帝君再宽限一些时日,另外再恳求帝君,拨付粮饷。
有了“龙骨”作为开脱,又有了岁贡的加持,
奏章递到帝君面前,帝君面对损兵折将,居然丝毫没有愤怒。
甚至有些得意!!!
因为,书信里,按李如璋所说,剿灭恶龙,动用了整个幽州军近乎一半的兵力。
这说明什么?
写说明李如璋按自己的想法,已经将幽州军掌握得差不多了,
最起码,能和李少严分庭抗礼。
你李少严不是三番五次不听诏命吗?
如今权柄被我的人分化,看你又如何和我抗争。
假以时日,他迟早权利被李如璋所架空。
至于损失的兵力,这倒是小事,人不是多的是,打没了再募兵便是了。
右相因为恶了帝君,现在极为不受待见。
帝君便下诏,让右相在家静养一些时日,但明眼人都知道右相是惹得帝君不喜才被如此疏离。
不过因为毕竟是一朝宰执,颜面还是多少留了一些。
所以,李如璋上书一事,帝君只找了左相前来商讨。
其实商讨也算不上,无非就是如何应对李如璋请求朝廷拨付粮饷的要求。
左相如今对武将态度依旧,但是对李如璋这个武将的点评,多了几分慎重。
毕竟,李如璋是帝君的棋子。
所以,面对帝君的询问,左相先是询问李如璋是否安分。
比如,有没有欺君罔上,有没有同流合污这些事情,在得到帝君否定的回答之后。
左相终于表明态度,他声称。
李如璋此番,不光分化了李少严兵权不说,还屠了恶龙,乃是帝国的大功臣。
应当予以奖赏和同意对方请求,
然而,武将始终不可放纵过甚,还是要进行一番敲打用起来才更顺手。
所以,要先抑后扬,先下发旨意,对他办事不利,放走恶龙一事,严厉申斥,让他再接再厉,将功补过。
至于他所讨要的钱粮物资,给是该给,但是一定不能足额补充。
左相的意思是,猎犬一定不能喂太饱,随时将狗喂太饱,猎狗就会对饲狗人失了敬畏。
帝君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