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皇城促谈

边城崛起 蜀村农夫 2094 字 11天前

事情没有解决,终究不是办法。

帝君既担心北虏反悔,又担心自家这边大臣反对。

原本三日一朝的朝会,第二日又召集了大臣议事,势要将谈和之事,议论出一个章程。

左相和右相依旧是各执己见。

并且,从两方说辞而言,双方考虑的都有道理。

最终,大家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帝君。

其实,大家从帝君这么急切的态度,也大概能明白很多东西。

所以,朝堂上支持尽快谈和的呼声,远远多于不愿谈和的一方。

大家觉得,如今胜了,对方也低头做小了,

何不顺水推舟,花些银钱,将那二郡买回,了却此间事情,

留下更多精力,应对帝国内的其他灾祸动荡?

没了外患,再安心修补内忧,岂不正好?

而且,了却了此次谈和之事,岂不是又可以高枕无忧,四海升平了?

这个观点,有些诛心,但是,四海升平不好吗?

不用再打仗死人了,就不用再给百姓加赋了,也不用担心官逼民反了,百姓的生活必定也能得到极大缓解了。

再缓个几年,囤积物资,整军备战,届时用以北伐。

几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然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文官没有说出来。

此前一仗,虽然全靠将士用命,取得了对北虏首胜。

直接打破了北虏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固然是好事一桩,

但是,武将不可重用,正所谓,军国重器,不可擅动,且武人桀骜,反复无常,一旦掌握不好,便会反噬自身。

如果这些武将,长此以往,屡战屡胜还好,万一后面遭逢大败呢?

那时候整个帝国,一个不小心,便有倾覆之险。

可反过来,如果对北虏的战争中,这些武将就算是屡战屡胜,那岂不是又让这些武将做大。

到时候,武将做大,文官们又如何应对?

帝君,若是越发器重这些武将,那他们这些文臣的地位怕是……

自家帝君还没有强大到,能合理的把控文武之道,所以,他们这些文臣,便要替帝君,维持这江山社稷,拾遗补缺,遏制武官集团崛起,避免酿成大祸。

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和北虏谈和,避免再起兵祸,再生枝节。

帝君从心底里,也是想尽快解决此事,然后束之高阁,继续当他的安乐帝王。

于是,最终两边不谋而合,帝君便同意了左相及一众臣属的提议。

右相见劝不住帝君,只得跪地磕头,苦苦劝谏。

但是,帝君仍然没有改变心意的意思,任性妄为至此。

后史书记载

“帝欲和,独右相不许,以头抢地,悲怅大呼,欲使帝改其意,帝无视,复走之。”

朝会解散,众人纷纷走出大殿,

只有右相及其一众支持者停留大殿,右相更是以头杵地,啜泣不止,久久不愿起身。

此间事,不合章程也不合乎礼法。

帝君所作所为,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和前线拼死御敌的将士?

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记载他们这些君臣?

怕不是遗臭万年吧。

想到这些,右相一度心如刀绞。

久久不愿起身。

长跪不起也不是办法,一众官员架起心如死灰的右相,往大殿外走去。

走到途中,竟然被左相车辇拦住去路。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左相是何意,不过自家右相如今这样,全是拜左相集团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