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莘和崔荣,也因此常常发生冲突。
见王暄学习兵法之道十分投入,并且还能举一反三,崔荣倍感欣慰。
同时又有些恼恨自己在兵法之道上也只是略懂皮毛,否则就可以教王暄更多的知识。
“可恨我大周数十万将士,没有几个统筹大局的帅才!”
崔荣唉声叹气。
这是大周军方内部的共识。
因为大周自立国以来,就制定了以文抑武的国策。
这导致大周一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名将。
反倒是文臣,名号响亮的比比皆是。
王暄对此深表赞同,现在的大周,不仅找不出像样的帅才,就连冲锋陷阵的将才,也是寥寥无几。
目前大周军方,唯一叫得出名号的也就是枢密使白浩然,但白浩然却是一个外戚。
既不是走科举、也不是靠军功爬上来,反而是靠着太后的裙带关系,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先帝在时,白浩然因太后的关系,被封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司,即禁军三衙。
白浩然能被封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执掌部分禁军,可见先帝对他的信任。
不过也因此,无论是禁军,还是边军,都对白浩然靠着裙带关系,爬到他们的头上感到不服。
直到后来契丹南下,北方防线瞬间崩溃,十几万边军被契丹人打的落花流水,契丹人长驱直入,渡过黄河,直扑汴京。
而汴京以北,皆是平原,没有天险可守。
按照契丹人的进军速度,只需十日,即可抵达汴京。
整个大周朝野,因此震动惶恐。
有人劝说皇帝迁都,暂避锋芒,也有人建议和谈,割地赔款,劝退契丹人。
只有少部分人坚持力战契丹。
而这少部分人中,就有白浩然和章深。
当时的先帝,面对契丹人打来的消息,早就六神无主,因为害怕,他更倾向于迁都。
说是迁都,其实就是逃跑。
这是当时朝野上下普遍的共识,大家都觉得迎战契丹,没有胜算,还不如赶紧逃命。
等逃到了长江以南,再和契丹和谈、割地赔款。
白浩然和章深,都是反对迁都,坚持主战的官员,而在此之前,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
如今却在这件事上,难得的达成了共识。
为了劝说先帝,两人和少数主战官员,跪在宫门之外,祈求先帝下令迎战契丹,保卫京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